正文 第32章 章句上(2)(1 / 3)

孟子說:“天子能向天推薦人,卻不能叫天把天下給予這個人;諸侯能向天子推薦人,卻不能叫天子把諸侯的職位給予這個人;大夫能向諸侯推薦人,卻不能叫諸侯把大夫的職位給予這個人。從前堯把舜推薦給天,天接受了;又把舜公開介紹給百姓,百姓也接受了。所以說,天不說話,是用行動和工作暗示給人們罷了。”

萬章問:“推薦給天,天接受了;公開介紹給百姓,百姓接受了,這是怎麼回事?”

孟子說:“叫他主持祭祀,所有的神明都來享用,這就是天接受了;叫他主持工作,工作搞得很好,百姓對他都滿意,這就是百姓接受了。是天授予他,百姓授予他,所以說,天子不能把天下授予人。舜幫助堯治理天下,一共二十八年,這不是某一個人的意誌能夠做到的,而是天意。堯死了,三年之喪完畢,舜為了讓堯的兒子繼帝位,自己躲到南河的南邊。可是,天下諸侯朝見天子的,不到堯的兒子那裏,卻到舜那裏;打官司的,也不到堯的兒子那裏,卻到舜那裏;謳歌人的,也不歌頌堯的兒子而歌頌舜。所以說這是天意。這樣,舜才回到國都,登上天子之位。如果自己住在堯的宮室裏,逼迫堯的兒子(讓位給自己),這是篡位,而不是天授了。《太誓》說:‘上天的看法,出自百姓的看法;上天的聽聞,出自百姓的聽聞。’正是這個意思。”

解讀

儒家的政治思想,是把政治的本質提升到道德的層次,要以道德規範權力,使仁政得以施行,不致腐化泛濫。其中,權力的轉移是很關鍵的一個問題。因為一國國君的權力至高無上,國家要行仁政,把希望寄托在掌權的國君的自覺性上是靠不住的。由此看來,國君在位,在仁心仁政德化禮治之餘,最重要的事,就是為天下找到理想的領導人,來繼承自己的事業。儒家經過反省,認為通過父傳子、子傳孫的世襲製度是不可能的。因為子孫未必賢德,所以主張傳賢不傳子的禪讓製度。禪讓製度有三個優點:一可以避開打天下的權位之爭;二是能使有德者在位,可使國治天下平;三是舊君對未來新君有一個認識扶植的過程,在這中間也能了解百姓對新君的態度。

孟子認為堯把帝位傳給舜不是出自個人的獨斷,因為做天子的,也不能擅自把天下傳給哪一個人。萬章問:那麼舜有天下,是誰傳給他的呢?孟子回答說是天傳給他的。孟子認為,“天與之”,實際是“天受之”,就是天接受了堯的推薦。天所以接受堯的推薦,是由於舜常行美德。由什麼地萬能看出天接受了堯的推薦呢?按孟子的解釋是百姓接受了堯的推薦。舜由堯推薦,而決定在百姓。

舜相堯,就是堯把舜推介到人民的麵前。舜輔佐堯治理天下,前後達28年之久,而且政績斐然,這不是人為所能,而是天意的所在使然。堯去世後,三年喪禮期滿,舜退避到南河之南,把天下讓給堯之子,可是天下諸侯朝拜天子時,不到堯之子那邊去,都到舜這兒來;百姓有糾紛、打官司,也不到堯之子那邊去,而到舜這兒來;歌功頌德的人,也一樣不到堯之子那邊去,而到舜這兒來。所以說,舜即帝位是天意所在。一直到這時候,舜才回到國都即位。

其後,舜薦禹於天的禪讓,其精神也在“天與之”、“天受之”與“民受之”上。儒家的理想政治就是這樣。

原文

萬章問曰:“人有言,‘至於禹而德衰,不傳於賢,而傳於子。’有諸?”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昔者,舜薦禹於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喪畢,禹避舜之子於陽城,天下之民從之,若堯崩之後不從堯之子而從舜也。禹薦益於天,七年,禹崩,三年之喪畢,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朝覲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啟,曰:‘吾君之子也。’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堯、禹之相舜也,曆年多,施澤於民久。啟賢,能敬承繼禹之道。益之相禹也,曆年少,施澤於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遠,其子之賢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為也。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薦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繼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廢,必若桀紂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伊尹相湯以王於天下,湯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顛覆湯之典刑,伊尹放之於桐,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於桐處仁遷義,三年,以聽伊尹之訓已也,複歸於毫。周公之不有天下,猶益之於夏、伊尹之於殷也。孔子曰,‘唐、虞禪,夏後、殷、周繼,其義一也。’”

譯文

萬章問道:“有人說:‘到禹的時候道德就衰微了,所以帝位不傳給賢人,而傳給兒子。’這是真的嗎?”

孟子說:“不!不是這樣的。天要授予賢人,就授予賢人;天要授予兒子,就授予兒子。從前,舜把禹推薦給天,十七年後,舜死了,三年之喪完畢,禹為了讓舜的兒子繼帝位,自己躲到陽城去。可是,天下的百姓都跟隨禹,就像堯崩之後,百姓不跟隨堯的兒子而跟隨舜一樣。禹把益推薦給天,七年之後,禹死了,三年之喪完畢,益為了讓禹的兒子繼帝位,自己躲到箕山的北麵。朝見天子和打官司的人都不到益那裏去,而去啟那裏,都說:‘他是我們君主的兒子呀。’謳歌的人不歌頌益而歌頌啟,都說:‘他是我們君主的兒子呀。’堯的兒子丹朱不好,舜的兒子也不好。而且舜幫助堯,禹幫助舜,經過的年歲多,對百姓施恩的時間也長。啟很賢德,能認真地繼承禹的傳統。益幫助禹,經過的年歲少,對百姓施恩的時間也短。舜禹益之間相距時間的長短,以及他們兒子的好壞,都是天意,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沒有人叫他們這樣做,而竟這樣做了的,就是天意。沒有人叫他來,而竟來了的,就是命。以一個普通百姓而竟得到天下的,其德行一定是像舜、禹一樣,而且還要有天子推薦他,所以孔子沒有得到天下。因世襲而得到天下,被天所廢棄的,一定是像桀、紂那樣的暴君,所以益、伊尹、周公所遇君王並不暴虐,沒有得到天下。伊尹幫助湯統一了天下,湯死了,太丁未繼帝位就死了,外丙在位二年,仲壬在位四年,最後太丁的兒太甲繼位,太甲破壞了湯的法度,伊尹就把他流放到桐邑。三年後,太甲悔過,悔恨自己的錯誤並加以改正,在桐邑就以仁居心,唯義是從。三年後,以能聽從伊尹對自己的教訓,又回到亳都做天子。周公的不能得到天下,就像益的在夏朝、伊尹的在殷朝一樣。孔子說:‘唐堯、虞舜的禪讓,夏、商、周的子孫世襲,道理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