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本章在前一章的基礎上,強調作為君臣必須效法堯、舜。這就像畫圓與方以規與矩做標準一樣,作為君臣要以堯、舜作標準。為臣的,要效法舜怎樣事奉堯;為君的,要效法堯怎樣治理百姓。堯、舜值得後代君臣效法的是什麼呢?就是一個“仁”字。孔子說的好:“治國之道,隻有兩條:仁與不仁而已矣。”不能“仁”,必“不仁”。如果不仁,重則“身弑國亡”,輕則“身危國削”,作為國君還將得到一個永遠洗刷不掉的惡諡,如幽、厲等。孟子還引用了《詩經·大雅·蕩》的最後兩句詩“殷鑒不遠,在複後之世”。《蕩》是以周文王的口氣,指責殷商之虐政,孟子拿來,實是借殷為喻,暗斥當今,想讓今人和後人以幽、厲為鑒吧?
原文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
譯文
孟子說:“夏、商、周三代的獲得天下是由於仁,他們(桀、紂、周幽王、厲王)的喪失天下是由於不仁。國家的衰敗和興起,生存和滅亡,也是這個道理。天子如果不仁,就不能保住他的天下;諸侯如果不仁,就不能保住他的國家;卿大夫如果不仁,就不能保住他的宗廟;士人和百姓如果不仁,就不能保全自己的身體。現在,人們憎惡死亡卻樂於幹不仁的勾當,這正像憎惡喝醉酒卻偏要喝酒一樣。”
解讀
本章繼續前一章,用史實說明仁與不仁的結果,並強調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如果不仁,將給事業帶來致命的後果。這致命的後果,是盡人皆知的,也是人們最不願意看到的,但奇怪的是人們卻樂於幹不仁的勾當。原因在哪裏呢?私欲是罪魁禍首。所以,孔子在回答顏淵問仁時說:“克己複禮為仁。”(《論語·顏淵》第一章)
原文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譯文
孟子說:“我愛別人,可是別人不親近我,那得反問自己,對人的仁愛是否夠;我管理別人,可是沒有管理好,那得反問自己,自己的智慧是否夠用;我禮貌待人,可是別人不以禮貌待我,那得反問自己,自己對人的恭敬是否夠。任何行為,如果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就得反躬自責。自己本身端正了,天下人自會歸順你。《詩經》說:‘要永遠地配合著天命啊!自己去追求無窮的幸福。’”
解讀
本章繼續前一章,提出怎樣治“不仁”。
人們所以陷入“惡死亡而樂不仁”的泥坑,就是因為自己的良知被私欲蒙蔽了,不能為自己的生活做主。怎樣才能跳出泥坑擺脫私欲的糾纏呢?不能靠外人,隻能靠自己的覺醒,靠自己主動地時時反省自己的存心是否真誠。別人是自己的一麵鏡子,他們的任何反應,都多少會反映出自己的一些信息。如關愛他人,他人卻不領情;管理別人,別人卻不聽從管理;禮貌待人,人家卻不以禮回報,等等。如果你認真反省,一定會發現自己的不足;如果你一心向善,必然能想法改進自己(這也許是一個痛苦的過程),而不把責任推給別人,總之,反求諸己,才是更積極、主動、有效的途徑。
我們不妨把《詩經·大雅·文王》的兩句詩作一番發揮,其意思應該是:“我們要永遠地勉勵自己遵從真理(天命),而主動地去創造美好的人生。”
原文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譯文
孟子說:“人們有一句常說的話,都說:‘天下國家。’天下的根本是國,國的根本在家,家的根本在構成家庭的個人。”
解讀
本章是對前一章的發揮。
“天下國家”雖是人們常說的,但是“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這一自上而來的互相依賴關係,最後是以人的素質為根本的道理,但人們並不一定知道。所以,孟子在這裏特別提示給大家:國家強大,必需國民的素質好。
《大學》裏麵所說的“自天子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就是這個道理。
原文
孟子曰:“為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國慕之;一國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譯文
孟子說:“搞政治並不難,隻要不得罪那些賢德的卿大夫之家就行了。因為這些家族所敬慕的,全國人都會敬慕;全國人所敬慕的,天下人都會敬慕。所以,這麼做道德教化就可以迅速浩浩蕩蕩地洋溢於天下。”
解讀
孟子的這段話是何時何地時誰說的,都不清楚。大概是在一個有賢德的卿大夫的國家,對一些想從政的人說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