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製欲望:欲望是把雙刃劍
欲望本身就是一個具有誘惑力的字眼。人沒有欲望無法生存和進步,而有了太多欲望卻會讓自己永遠陷入矛盾與煩惱中,它是最純潔的也是最卑劣的。心理學上有句名言:人類的一切痛苦來源於人的欲望。因為欲望無窮無盡,它會生長。
《禮記》中有雲:“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這是每一個人,上自帝王,下至百姓,人人共有的大欲。但是人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
一次,齊宣王與孟子打啞謎,讓孟子猜其大欲,孟子欲擒故縱,開始時說他的欲望是為了物質聲色的享受,在齊宣王否定這個答案之後,孟子才回答說:“王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大王您是想統一天下,讓諸國來朝啊,沒等齊宣王答話,孟子便接著說下去:“以若所為,求若所遇,猶緣木而求魚也。”就這樣一盆冷水澆了下來,卻澆不滅齊宣王心中的欲望之火。
明代的《解人頤》中有一篇很有哲學意味,描述人類欲望無止境的白話詩:終日奔波隻為饑,方才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俱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槽頭扣了騾和馬,歎無官職被人欺。縣丞主簿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若要世人心裏足,除是南柯一夢西。真是精辟,將人類無窮的貪欲說盡了。
其實,欲望是把雙刃劍,處理好了是社會發展的動力,處理不好就成了萬惡之源。
有一個人窮困潦倒,家徒四壁,隻有一條長凳,他每天晚上就在那條長凳上睡覺。但是這個人卻很吝嗇。
他向佛祖祈禱:“如果我發財了,我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吝嗇。”
佛祖看他可憐,就給了他一個裝錢的口袋,說:“這個袋子裏有一枚金幣,當你把它拿出來以後,裏麵就會又出現一枚金幣,但是你隻有把這個錢袋扔掉才能用這些金幣。”
那個窮人得到這個錢袋,欣喜異常,他不斷地往外拿金幣,整整一個晚上都沒有合眼,地上到處都是金幣。這些金幣已經夠他花一輩子了,可是每次當他決心扔掉那個錢袋的時候,心中總有萬般不舍。於是他就不吃不喝地一直往外拿金幣,直到屋子裏裝滿了金幣。
可他還是對自己說:“我不能把袋子扔了,錢還在源源不斷地出來,還是讓錢更多一些的時候再把袋子扔掉吧!”
到了最後,他已經非常虛弱了,連把錢從口袋裏拿出來的力氣都沒有了,但他還是不肯把袋子扔掉,最終死在了裝滿金幣的屋子裏。
一個人竟能因貪婪而喪命,足可見欲望之可怕。如何處理這把雙刃劍,古代人已經給出了答案。古人講:致虛極,守靜篤;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柔中帶剛,剛柔相濟,含蓄不乏進取,何等之境界!總結起來,其實就是“無欲則剛”。人若沒有私欲,品格自然高峻清潔、不染塵泥。
宋朝的雪竇禪師喜歡雲遊四方,這天,禪師在淮水旁遇到了曾會學士。
曾會問道:“禪師,您要往哪裏去?”
雪竇回答說:“說不準,也許去往錢塘,也許會去天台。”
曾會建議道:“靈隱寺的住持珊禪師和我交情甚篤,我給您寫封信帶給他,您一定會受到他的款待。”
於是雪竇禪師來到了靈隱寺,但他並沒有把曾會的信拿出來,而是潛身於普通僧眾之中,這一藏就是3年。
3年後,曾會出使浙江,便到靈隱寺去找雪竇禪師,但寺中人卻矢口否認有這樣一個人。曾會不信,便自己到雲水僧所住的僧房內,在1000多位僧眾中仔細尋找,終於找到了雪竇禪師。曾會不解地問:“禪師,為什麼您不去見住持而隱藏在這裏呢?是因為我為您寫的信丟了嗎?”
雪竇禪師微笑著回答道:“不敢不敢。我隻是一個雲水僧,一無所有,所以我不會做您的郵差的!”
說完拿出信,原封不動地交還給曾會,兩人相視而笑。曾會隨即將雪竇引薦給住持珊禪師,珊禪師甚惜其才。
後來。蘇州翠峰寺缺少住持,珊禪師就推薦雪竇去任職。在那裏,雪竇終成一代名僧。
人無欲則剛,人無欲則明。無欲能使人在障眼的迷霧中辨明方向,也能使人在誘惑麵前保持自己的人格和清醒的頭腦,不喪失自我。在這個充滿誘惑的花花世界裏,要想真正地做到沒有一絲欲望,和水一樣平平淡淡、毫無牽掛的確很難。要想真正地做到“無欲”,首先要有一顆靜如止水的心。心淡如水是生命褪去了浮華之後,對生活中那些細微處的感動,隻有用感恩的心去生活,才能尋找到生命的意義所在,才能做到不為“欲”所牽連、不為“欲”所迷惑,在物欲橫流、權欲泛濫、錢欲盛行、色欲蔓延的濁世之中仍能保持心中的一方淨土。
智慧金言無欲則剛是一種高尚的精神境界,人若無欲,其品格就如蒼鬆翠柏,任憑烏雲翻卷、雨暴風狂,也能挺立世間,永不被摧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