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
在本章中,孟子批評了陳仲子的所謂講道義、有操守,認為人們因為陳仲子的小操守就相信他的大操守是不對的。
當時,陳仲子特立獨行,受到了人們的稱讚:有人說他是廉潔之士,有人說他講道義、有操守。孟子不讚成陳仲子這類隻顧個人而不顧父母、兄弟、社會、國家的所謂廉潔之士。因為,實際上人是離不開社會的:首先,是父母生養了自己;其次,無論是衣、食、住、行,都要靠他人的勞動。既是這樣,你一個人離開親人,離開社會,離群索居,豈不是太自私了嗎?這和那些一心想著別人、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能同日而語嗎?孟子把陳仲子比做蚯蚓,是十分恰當的。宣傳陳仲子,就是要把人變成蚯蚓。
活學活用
正人正己:己不正,不能正人
學生陳代勸老師孟子去拜見君王,尋求發展,以成就王業霸業。孟子不同意,他講了兩個道理。一、齊景公召“虞人”不以禮。即使有“不至,將殺之”的威脅,“虞人”也不去。連“虞人”都要禮遇才肯應召,我孟子怎能隨便出山呢?二、王良雖隻是個車夫,尚且不與小人奚合作,我孟子怎能與那些不像樣子的諸侯合作呢?
孟子通過生動的比喻,說明要推行自己的政治學說,不能喪失原則,投君主之所好。這就是:己不正,不能正人。
一次麥熟時節,曹操率領大軍去打仗,沿途的老百姓因為害怕士兵,都躲到村外,沒有一個敢回家收割小麥的。曹操得知後,立即派人挨家挨戶告訴老百姓和各處看守邊境的官吏:現在正是麥熟的時候,士兵如有踐踏麥田的,立即斬首示眾。曹操的官兵在經過麥田時,都下馬用手扶著麥稈,小心地過,沒一個敢踐踏麥子的。老百姓看見了沒有不稱頌的。可這時,飛起一隻鳥驚嚇了曹操的馬。馬一下子踏入麥田,踏壞了一大片麥子。曹操要求治自己踐踏麥田的罪行,官員說:“我怎麼能給丞相治罪呢?”曹操說:“我親口說的話都不遵守,還會有誰心甘情願地遵守呢?一個不守信用的人,怎麼能統領成千上萬的士兵呢?”隨即拔劍要自刎,眾人連忙攔住。後來曹操傳令三軍:丞相踐踏麥田,本該斬首示眾,因為肩負重任,所以割掉自己的頭發替罪。曹操斷發守軍紀的故事一時傳為美談。
一傅眾咻:為政者不可不察
宋國大臣戴不勝請教孟子,問有無辦法讓宋王向善。孟子本來可以這樣說,讓宋王周圍都是些善人,宋王就會學好了。但這樣回答很抽象,不易理解,更記不住。於是,孟子講了個故事:有位楚國大夫想讓他的兒子會說齊國話,當然要讓齊國人教他。但是,一個齊國人教他,卻有許多楚國人打擾,即使每天鞭打他,逼他說齊國話,也是做不到的。如果帶他在臨淄的莊街、嶽裏住上幾年,即使你每天鞭打他逼他說楚國話,也是做不到的。
司馬炎
孟子說,你說薛居州是個好人,讓他居住在宋王王宮裏,如王宮中都是好人,宋王與誰幹出壞事來?如果王宮中都不是好人,那宋王又同誰做出好事來?一個薛居州能把宋王怎麼樣?可以說,客觀條件是關乎事情成敗的重要因素。
司馬遹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孫子,他五歲時,有一天皇宮失火,司馬炎登上高樓遠望,司馬遹趕緊拉著司馬炎的衣服,躲到昏暗的角落,說道:“夜裏突然出事,敵暗我明,您不可以站在明亮的地方,讓人看見您。萬一有人意圖不軌,豈不是將自己暴露於危險之中嗎?”
司馬炎從此對司馬遹刮目相看,在群臣麵前多次稱讚他有司馬懿之風。望孫成龍的司馬炎還親自挑選賢能的人擔任司馬遹的老師以及身邊的臣屬。但是小時聰穎的司馬遹,長大後竟然隻知和親近的人嬉遊玩樂。大臣江統看得憂心忡忡,上書給司馬遹,勸他應經常麵見師傅,請教為善之道。另一位臣屬杜錫也時常規勸太子。
但是一傅眾咻,司馬遹的身邊圍繞著的都是一些宦官,在他們的引誘縱容下,司馬遹在沉迷玩樂之餘,性格日趨傲慢,連每天早上問候父皇的活動,都忽略了。由於生母出身屠戶,司馬遹居然對買賣豬肉很感興趣,在宮廷裏扮作賣豬肉的老板,叫手下的人買賣酒肉,而他親手拈分量,功力好到斤兩無誤。
大臣們的逆耳忠言,司馬遹非但不聽還當成耳邊風,而且十分討厭他們。有一次因為嫌杜錫囉嗦,把針預先放在他常坐的毯子裏,把他的屁股都紮出血來了。司馬遹自毀前途,最後被廢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