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公孫醜章句下(2)(3 / 3)

孟子說:“唉,時子哪裏知道這事情做不得呢!假如我是貪圖財富,我辭掉十萬俸祿而接受一萬,這難道是貪圖財富嗎?季孫說過:‘子叔疑真奇怪!自己要做官,人家不用,也就算了,可是他又使他的兒子兄弟來做卿大夫。誰不想做官發財,但是他卻想把做官發財壟斷在自己手中。’什麼叫‘壟斷’?古代做買賣,是以其所有易其所無,國家派官吏加以管理罷了。可是有一個卑鄙的漢子,他到了市場,一定要找一個獨立的高岡登上去,左邊望望,右邊望望,恨不得把市場上所有的營利都收歸自己所有。別人都覺得這人卑賤,所以抽他的稅。向商人抽稅,就是從這個卑賤的人開始的。”

解讀

孟子在齊國停留的時間已經不短,看出齊宣王隻圖眼前利益,想以武力稱霸,並不想采用自己的主張,於是隻好離開齊國。這時齊王又做出一副敬賢的樣子,派時子去挽留孟子,答應給孟子一幢房屋、萬鍾糧食,希望孟子繼續留在齊國。孟子知道後,頗有感慨,就對弟子陳臻說:“如果接受齊王的賞賜,自己成了什麼人?道既不行,又受其俸祿,自己豈不成了一個市場上的壟斷者,想把持市場,把利潤都壟斷在自己手裏!這樣的事情,自己是絕對不幹的。”

原文

孟子去齊,宿於晝。有欲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應,隱幾而臥。

客不悅曰:“弟子齊宿而後敢言,夫子臥而不聽,請勿複敢見矣。”

曰:“坐!我明語子:昔者魯繆公無人乎子思之側,則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詳無人乎繆公之側,則不能安其身。子為長者慮,而不及子思;子絕長者乎?長者絕子乎?”

譯文

孟子離開齊國,在晝縣住下。有一位想替齊王挽留孟子的人,恭敬地坐在那兒同孟子說話,而孟子卻不吱聲,伏在靠幾上睡起來。

那人不高興地說:“我在前一天齋戒之後才敢和您談話,而您卻伏在靠幾上不聽,以後我再也不敢來見您了。”說著起身要走。

孟子說:“坐下來!讓我明白地告訴你。從前魯繆公如果沒有人在子思身邊,就不能夠使子思安心;泄柳、申詳如果沒有人在魯繆公身邊,也就不能使自己安心。你為我這老頭考慮,連子思怎樣被魯繆公敬重都想不到,不去勸齊王改變態度,卻用空話留我,這樣,是你跟我這老頭決絕呢?還是我老頭跟你決絕呢?”

解讀

本章緊接前一章。

這位留孟子的人,知道孟子是一位難得的品德高尚的人才,想把他留在齊君身邊,所以,看來像是既忠君又敬賢。但經過孟子一分析,他既不忠君,又不敬賢。此人如真心為齊王留孟子,應先以魯繆公敬重子思之事為例,勸齊王改變態度,留住孟子,派敬賢之人留在孟子身邊,使孟子安心;然後應學泄柳、申詳,表現出不把孟子留在齊王身邊就不能安心的焦急心情。此人雖“齊宿而後敢言”,但缺乏留孟子的誠意,孟子“不應”,他就耍小臉子要走。最後孟子問他:“子為長者慮而不及子思;子絕長者乎?長者絕子乎?”恐怕他也無言以對吧?

下一章孟子說出自己離開齊國時的心情,這心情是那些名利之徒無法理解的。

原文

孟子去齊。尹士語人曰:“不識王之不可以為湯、武,則是不明也;識其不可,然且至,則是幹澤也。千裏而見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後出晝,是何濡滯也?士則茲不悅。”

高子以告。

曰:“尹士惡知予哉?千裏而見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豈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晝,於予心猶以為速,王庶幾改之!王如改諸,則必反予。夫出晝,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後浩然有歸誌。予雖然,豈舍王哉!王由足用為善;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予豈若是小丈夫然哉?諫於其君而不受,則怒,悻悻然見於其麵,去則窮日之力而後宿哉?”

尹士聞之,曰:“士誠小人也。”

譯文

孟子離開了齊國。齊人尹士對別人說:“不了解齊王不能夠做商湯王、周武王那樣有為之君,那就是孟子的糊塗;明明知道他不行,而且還要來,那就是孟子的貪求富貴。不遠千裏來見齊王,不相融洽就要走,還在晝縣歇了三夜才離開,為什麼這麼拖泥帶水的呢?我尹士就不喜歡這樣。”

高子把尹士的話告訴孟子。

孟子說:“那尹士哪能了解我呢?不遠千裏來見齊王,這是我所希望的;不相融洽就走,難道是我希望的嗎?我是不得已才這樣的。我在晝縣住了三宿才離開,在我心裏還以為太快了,我想齊王也許會改變主意,齊王如改變主意,一定會把我召回。我離開晝縣而齊王沒有召回我,我才決定了回鄉的念頭。即使這樣,我難道拋棄齊王了嗎?齊王雖然不是商湯王、周武王,也還可以好好幹一番;齊王如果用我,豈止是齊國的百姓得到太平,連天下的百姓都全部可以得到太平。齊王也許能改變主意,我天天盼望!我難道像小氣人那樣嗎?向國君進諫而國君不接受就發怒,臉上露出一百個不高興的樣子;一旦離開,就非得走到日落西山才住腳不可嗎?”

尹士聽到孟子這番話後,說:“尹士我真是一個小人。”

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