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公孫醜章句下(2)(2 / 3)

學習本章和下麵幾章,應先看《梁惠王章句下》第十、十一章。

原文

燕人畔。王曰:“吾甚慚於孟子。”

陳賈曰:“王無患焉。王自以為與周公孰仁且智?”

王曰:“惡!是何言也!”

曰:“周公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盡也,而況於王乎?賈請見而解之。”

見孟子,問曰:“周公何人也?”

曰:“古聖人也。”

曰:“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諸?”

曰:“然。”

曰:“周公知其將畔而使之與?”

曰:“不知也。”

“然則聖人且有過與?”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過,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而為之辭。”

譯文

燕人起來反抗齊國。齊王說:“我感到很愧對孟子。”

陳賈說:“大王您不要憂慮。您認為自己和周公比誰更仁德、更智慧?”

齊王說:“哎!這是什麼話?”

陳賈說:“周公使管叔監督殷民,管叔卻率領殷民叛變;如果周公知道管叔要叛變卻叫他去監督殷民,這是不仁;如果不知道,這是不智。仁和智,周公沒能完全做到,更何況大王您呢?請讓我去見孟子,向他解釋解釋。”

於是陳賈來見孟子,問道:“周公是怎樣的人?”

孟子說:“是古代聖人。”

陳賈又問:“他使管叔監督殷民,管叔卻率領殷民叛變,有這回事嗎?”

孟子說:“有的。”

陳賈又問:“周公知道管叔要叛變而派他去的嗎?”

孟子說:“不知道。”

陳賈說:“看來聖人也難免犯錯誤。”

孟子說:“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周公的錯誤不也是合乎情理的嗎?而且古代的君子,有了錯誤就改正過來;今天的君子,有了錯誤就將錯就錯。古代的君子,他們的錯誤好像日食月食,百姓都能看見;等到他們改正過來,百姓都抬頭仰望。今天的君子,不隻是將錯就錯,而且還找借口為錯誤辯護。”

解讀

齊宣王伐燕失敗,後悔當初沒有聽孟子的勸告。一個忠直的大臣,在這時就應因勢利導,使齊王認識到,錯誤是由於貧欲引起的,要下決心改正。但陳賈卻想法安慰齊王,他舉出周公任命管叔監殷的曆史,說像周公這樣聖人也難免要犯不仁不智的錯誤,何況齊王呢?這就是在為齊王開脫,為齊王掩飾錯誤。

他還理直氣壯地去找孟子解釋。他對孟子說,周公叫管叔監殷,管叔卻率領殷人叛變周朝,看來聖人也難免要犯錯誤,何況齊宣王。孟子知道陳賈是為齊宣王辯護而來,就說:“周公是弟弟,管叔是自己的同母哥哥,周公出於對哥哥的敬愛,才命他監殷。後來出現了管叔率領殷人叛周的事,實在是聖人的不幸,是可以理解的。”

孟子並沒有在周公是否犯錯誤這一問題上解釋更多,而是著重談了一個國君對待錯誤應有的態度。孟子把古今“君子”對待錯誤的不同態度作了比較。古代君子,有錯就改;今天的君子,有了錯誤卻將錯就錯。古代君子,有錯和改錯老百姓都看得見;今天的君子,有了錯誤就想法遮掩辯護。這就等於嚴肅地批評了陳賈這一類小人:他好像是在維護齊宣王的聲譽,實際上是“沮其(齊王)遷善改過之心,長其飾非拒諫之惡”(朱熹《孟子集注》)。

原文

孟子致為臣而歸。王就見孟子,曰:“前日願見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棄寡人而歸,不識可以繼此而得見乎?”

對曰:“不敢請耳,固所願也。”

他曰,王謂時子曰:“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鍾,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子盍為我言之!”

時子因陳子而以告孟子,陳子以時子之言告孟子。

孟子曰:“然;夫時子惡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辭十萬而受萬,是為欲富乎?季孫曰:‘異哉子叔疑!使己為政,不用,則亦已矣,又使其子弟為卿。人亦孰不欲富貴?而獨於富貴之中有私龍斷焉。’古之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賤丈夫焉,必求龍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為賤,故從而征之。征商,自此賤丈夫始矣。”

譯文

孟子辭掉齊國的官職準備回國。齊宣王到孟子住處去看孟子,他說:“以前我想見到你沒能辦到,後來能夠和你同朝做事,真是高興。現在你又要離棄我回國,不知道以後能否再見麵?”

孟子回答說:“我不敢提出要求,這本是我非常希望的。”

過了幾天,齊王對時子說:“我想在臨淄城中送給孟子一幢房屋,用萬鍾糧食養活他們師徒,使我國的各位大夫和百姓都有尊敬效法的人。你替我去和孟子說說好嗎?”

時子就托陳臻把齊王的話告訴孟子,陳臻也就把時子的話轉告給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