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梁惠王章句下(3)(2 / 3)

孟子首先告訴齊宣王不要害怕。他說,小小的商湯原來隻有方圓七十裏大的國土,就不怕別國的攻擊,如今齊國方圓上千裏,怎麼還害怕別的國家呢?

第二,孟子告訴宣王,湯王無論攻打哪裏,都受到了百姓的歡迎。因為他的征伐隻是為了誅殺那些暴虐的國君,慰問貧苦的百姓,對百姓來說那是一場及時雨。

第三,齊國軍隊到了燕國燒殺搶掠,這怎麼可以呢?你在燕國不施仁政,必然要招來天下各國所有軍隊的攻擊。當前的急務是趕緊發布命令,送回抓來的燕國的老小,不要搬運燕國寶器,和燕國人商量,立一位國君,然後立即退兵。

齊宣王看到各國要聯合起來打自己,又聽了孟子的勸說,當然也考慮到了吞並燕國後的“國際”影響,終於決定把已經到手的十座城市交還給燕國,把軍隊撤回來。

齊國這次攻打燕國不但沒有得到好處,反而和燕國結下怨仇。接下來,燕昭王即位後,為了要複國中興,就廣求天下良才,共謀大事。很多知名之士都到了燕國。最後,昭王用樂毅,很快就把齊國打敗,連下七十餘城,隻剩下即墨和莒兩座城未攻下。後來齊國又用田單,以火牛陣反攻,打敗了燕國而複國。這些戰役,都是齊國在燕國發生內亂時,乘人之危,攻打燕國所種下的禍根。

原文

鄒與魯哄。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

孟子對曰:“凶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君無尤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譯文

鄒國和魯國打起來了。鄒穆公問孟子道:“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個人,而老百姓卻沒有為救他們而死難的。要殺他們,簡直殺不過來;不殺他們吧,他們看著長官將被殺卻不去營救,實在可恨。怎麼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說:“遇到災荒年頭,您的百姓,年老體弱的棄屍於山溝荒野,年輕力壯四散逃亡的,幾乎上千人了。而大王您的糧倉裏堆滿糧食,國家的庫房裏也裝滿財寶。這種情況,手下官吏並不向您報告,這就是在上者不關心老百姓,並且還殘害他們。曾子曾經說過:‘警惕啊!警惕啊!你怎樣對待人家,人家就會怎樣對待你。’現在,您的老百姓才得著報複的機會了,您不要責備他們吧。您如果施行仁政,您的百姓自然就會愛護他的上級,情願為他們的長官犧牲了。”

解讀

這是孟子家鄉的事。孟子是鄒人,鄒國在魯國境內,大約隻有現代的一個小縣那麼大。鄒魯發生衝突,當然吃虧的是鄒。在這次衝突中,鄒國僅官吏就死了33人。官吏死這麼多,原因之一是老百姓對官吏的死坐視不管。如果百姓能奮不顧身去保護自己的長官,許多官吏就會得救。穆公非常生氣,但對這些百姓想殺又殺不過來,不殺又憤恨難平,於是問孟子怎麼處置他們。

孟子認為作戰時百姓不去救自己的長官,並不怪百姓,而怪這些長官平時對百姓太狠毒,太冷酷了。凶年饑歲,庫裏有糧食不發給百姓,眼睜睜地看著“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這樣,百姓能不記恨他們嗎?這就是曾子所說的“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孟子告訴穆公:你行仁政,百姓就會愛護他的上級,甚至願意為他而死。

賈誼《新書》和《新序》都記載著鄒穆公實行仁政的故事,有人說這是由於穆公聽了孟子的話而改過了。

原文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於齊、楚。事齊乎?事楚乎?”

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

譯文

滕文公問孟子道:“滕國是一個小國,夾在齊、楚兩大國之間,是服事齊國呢?還是服事楚國呢?”

孟子回答說:“這個問題,不是我所能解決得了的。如果您一定要我談談,那就隻有一個主意:既不事齊,也不事楚,把護城河挖深,把城牆加固,您和百姓共同防守,百姓寧肯獻出生命都不離開,這樣就可以了。”

解讀

“兩大之間難為小”。戰國時代,小國為了活下去,都要投靠一個可靠的大國,來保護自己,否則勢單力孤,難以存活。滕國當時就麵臨這一問題。但它東北毗鄰強大的齊國,南麵又和強大的楚國接壤,究竟投靠齊國好呢?還是投靠楚國好?滕文公想請孟子出個主意。孟子說:“這個問題不是我的能力所能解決的。如果您一定讓我出主意,那就是走自立自強之路,寧可亡國,也不向任何一個大國投靠,做它的附屬國,看它的顏色行事,任憑它宰割。這就要‘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弗去’。”孟子認為,這樣做就可以了。至於後果如何,不應去考慮。將來也可能失敗,但這種失敗與圖僥幸投靠大國最終還是失敗相比,有天壤之別。這種失敗是站著死,投降後喪失國格是跪著死,豈能同日而語!

國家如此,做人不也應該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