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梁惠王章句下(2)(3 / 3)

孟子的意見的確是當時選拔人才使用人才的好辦法,但又有幾個國君按照孟子的意見去做了呢?用人仍然做不到“卑逾尊,疏逾戚”,從而跨不過這道“尊”與“戚”的鐵門檻。

從這次談話,我們對孟子的民本思想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民本思想不隻是要求在上者為政要想到老百姓,關心老百姓,更重要的是要求為政者要傾聽百姓的意見,按百姓的意見去做,承認百姓是政治的主體。這就是《尚書·泰誓》中的名言:“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萬章章句上》第五章)

原文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

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

譯文

齊宣王問孟子道:“商湯王流放夏桀王,周武王伐殷紂王,真有這回事嗎?”

孟子回答說:“在史籍上記有這回事。”

齊宣王又問:“作為臣子殺死他的國君可以嗎?”

孟子說:“破壞仁愛的人叫做‘賊’,破壞道義的人叫做‘殘’。既破壞仁愛又破壞道義的殘賊之人叫做‘一夫’。我聽說過周武王殺死一夫紂的事,沒聽說過周武王殺死國君的事。”

解讀

前一章孟子極力提高百姓的地位,大概使宣王覺得國君在孟子眼裏似乎無足輕重,所以這次宣王想知道孟子對國君究竟怎樣看。他問道:“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這樣的曆史大事,史籍都有記載,宣王怎麼會不知道?他所以要問孟子,就是想聽聽孟子對這兩件臣叛君、改朝換代的事怎麼看。儒家主張君君臣臣,可是又肯定湯武革命,這不明明是矛盾嗎?

孟子的回答,並沒有動搖“君君臣臣”的根本立場,但臣不可不臣,是相對於君不可不君而成立的。第一,君若不君,則臣亦可不臣,所以在桀紂不君的情況下,不能責難湯武不臣。第二,君既不君,則已非君,就沒有臣不臣的問題了。所以孟子說,傷害仁義就是殘賊。殘賊之人不得人心,眾叛親離,隻能是獨夫。而對於“獨夫”,是人人可得而誅之的。所以,孟子最後說:“我隻聽說殺過一個獨夫,沒聽說過弑君的事。”孟子的話,為齊宣王敲響了警鍾。

儒家肯定了湯武革命的價值,為封閉的、封建專製的政治現實,開出了一線生機。

原文

孟子見齊宣王曰:“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工師得大木,則王喜,以為能勝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以為不勝其任矣。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如?今有璞玉於此,雖萬鎰,必使玉人雕琢之。至於治國家,則曰,‘姑舍女所學而從我’,則何以異於教玉人雕琢玉哉?”

譯文

孟子謁見齊宣王,說:“建築一座巨大的宮殿就一定要派主管建築的官員,尋找巨大的木料。建築官員找到了大木料,大王您就高興,認為他能勝任他的工作。當工匠根據設計的要求把大木料砍小的時候,大王您就發怒,又認為他不能勝任他的工作了。一個人從小學習本領,等到長大要用的時候,大王卻說:‘把你所學的本領暫時放下,按我的要求去做吧!’這會怎麼樣呢?現在這裏有一塊璞玉,即使價值萬兩黃金,也一定要請雕玉工匠來雕琢它,否則璞玉就不會成為價值連城的玉器。至於治理國家,您對有政治才能的大夫說:‘把你所學的本領暫時放下,按我的要求去做吧!’這跟您要求雕玉工匠按您的辦法去雕琢玉石有什麼兩樣呢?那能雕琢成好玉器嗎?國家能治理好嗎?”

解讀

孟子說這番話時,大概在齊國已呆了好幾年了(這次在齊國大約呆了八年),很不得誌。他向齊宣王講了許多好的意見,但齊宣王一項也不用。宣王剛愎自用,難以理喻。於是,在一次談話時,孟子對著宣王發了一通牢騷。

古代的賢者最擔心的是國君不用自己的主張。古代國君不喜歡不聽話的大臣、和自己唱反調的大臣。這樣,君臣之間就難以處好。孔子和孟子都走了許多國家,處過許多國君,結果都是不歡而散。

原文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