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2 / 3)

第三,職業素質的培養也是高校培養責任的需要。

能否培養出社會、用人單位接納的畢業生,是高校完成培養任務,出色完成培養目標的需要。學校培養了具有全麵的受社會歡迎的職業素質的大學生,不僅為企業節約了培養人才的資本,為企業創造了利潤,贏得社會對高校培養的人的重視,高校在“出口”這道線上贏得市場。大學教育如果不重視對大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忽視對大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就難以培養出滿足社會發展要求的各種人才,眼下“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現象就是最好的例子。盡管造成大學生工作難找的原因眾多,但大學現行的教育模式滯後於社會發展要求,培養出來的學生素質與社會企業需求嚴重脫節,無疑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大學教育,隻有做到與時俱進,從實際出發,重視實踐,重視創新,重視發展,才能向社會輸送大批符合社會需求、有良好職業素質的學生,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二、職業素質訓練的主要內容

“80後”或“90後”的大學畢業生,究竟具備什麼樣的職業素質才符合社會企業的要求?新形勢下,大學畢業生的職業素質通常包含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專業技能素質、身心素質等五方麵的內容。在這五方麵的內容中,思想政治素質是靈魂,職業道德素質是根本,專業技能素質是本領,科學文化素質是基礎,心理素質是關鍵,身體素質是本錢,較強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是事業成功的根本。

1.思想政治素質

思想政治素質是指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相對穩定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養,主要是指從業者的政治方向、政治態度、理想信念、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素質的核心。中國有句古話:“小成靠材,大成靠德”,說明思想政治素質是職業素質中最重要的方麵,起著根本的導向作用,是職業素質的靈魂,規定著其他素質的性質和方向,為其他素質的培養提供動力。

2.職業道德素質

職業道德素質是指從業者在職業活動中通過實踐教育而形成的職業道德方麵的狀況和水平。它包括從業者在職業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職業態度、職業道德修養等。即從業者對職業的興趣、愛好、責任感、對勞動成果的態度。為人民服務是職業道德素質的核心。職業態度是人們對待自己職業的看法和行為表現;職業道德修養是指從業者在學習、實踐職業道德過程中所達到的一種精神狀態。職業道德素質是衡量一個人工作態度的職業規範,要求從業者在工作中每時每刻都必須信守對所從事工作的承諾,這種承諾甚至包括每一個細微的職業信諾。尤其在社會轉型期,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思想的職業道德要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構建和諧社會,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使命觀作為大學生職業道德的重要部分。青年學生要樹立正確的職業態度,把職業當作事業,刻苦地鑽研業務,時時處處做有心人,在工作技能、工作質量、為人處世等方麵切實履行崗位職責。

職業道德在職業素質中具有更深層的內涵和廣泛的意義,一個不遵守職業道德或不完全信守職業承諾的人,無論其職業技能有多高都不可能成為較有素質的職業人。相反,職業技能高超而職業品行低劣的人,隻會給所從事的工作以及社會造成巨大的危害。大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都是可以在就業之後加以訓練、培養和提高的,職業技能往往隨著工作經驗的日積月累而不斷提高,而職業道德卻不同,往往會在具有一定的職業資曆之後發生逆轉,這種現象足以說明人們在強化職業素質訓練時容易忽略對職業道德的教育和強製性的訓練。

“慎獨”為職業道德的最高境界,它是儒家自我修養的重要手段。“慎獨”一詞出自儒家《禮記·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對於“慎獨”的含義,人們一般將其理解為“在獨處時能謹慎不苟”,這是始自東漢鄭玄的解釋。他認為:“慎獨者,慎其閑居之所為。‘獨’,是指‘獨居、獨處’解;‘慎獨’就是謹慎自己在獨居、獨處時的言行,始終保持道德的操守,獨善其身。”當前通行的解釋是指在工作中,在自我狀態下,即一個人獨處無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謹慎不苟,防止出現違背道德的念頭或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而認真、圓滿完成本職工作的特殊品格和能力。劉少奇在《共產黨員的修養》中也作了解釋:一個人在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有做壞事可能的時候,他能夠慎獨,不做任何壞事。“慎獨”精神的培養,對處於塑造職業道德、形成職業習慣階段的大學生來說就至關重要。

案例6.2

不以無人知曉受禮--楊震的“慎獨”

俗話說:官不打送禮的。一個人受了別人的恩惠和好處,作為報答,給施惠者送禮,這是人之常情。何況,送禮是在夜間無第三者知曉的情況下悄悄進行的,於饋贈者和收受者雙方都不傷情麵,不致尷尬為難,真可謂兩全其美了。然而,我國東漢期間人稱“關西孔子”的楊震卻“與眾不同”。他曾向朝廷舉薦過才華出眾的王密為昌邑縣令。數年後,楊震路過昌邑,王密得知,連夜趕來拜謁。在楊震下榻處,王密待室中其他人退下後,便從懷中取出黃金百兩奉上,以報楊震知遇薦舉之恩。楊震拒絕收受,王密則說:“暮夜無知者。”堅持要楊震收下。誰知楊震一見大為不悅,責難王密道:“你夜送重禮,以為無人知曉,其實也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你太不了解我的為人了!”遂令王密將黃金如數帶回,終於使王密羞愧地走了。

提問:這則小故事說明了什麼?大學生從中能受到怎樣的啟示?

楊震是一個具有“慎獨”高尚品德的清廉無私的官吏,有著為官很好的職業道德,促使他忠實地履行自己的職責。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的內因決定外因,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對於大學生來說,最有支配權的對象是自己,隻有在自己頭腦中經常自我評價、自我反省、高尚的思想品德才能形成,在自愛和自律基礎上,要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還在善於“慎獨”。如果說生活是職業道德的池塘,那麼自愛和自律則是職業道德的荷花,慎獨則是職業道德的藕節,願大學生在校期間就能自覺培養自身的職業道德,做到“出汙泥而不染”。

3.科學文化素質

科學文化素質是指人們對自然、社會、思維、科學知識等人類文化成果的認識和掌握的程度。具體包括:科學精神、求知欲望和創新意識。科學精神即指認識自然、適應自然以及變更自然活動中的理想追求、行為規範和價值準則的集中表征;求知欲望表現在許多方麵,比如不恥下問、敢於向權威質疑、善於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等。創新意識是指人們根據社會和個體生活發展的需要,引起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觀念的動機,並在創造活動中表現出的意向、願望和設想。它是人們進行創造活動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力,是創造性思維和創造力的前提。一個人科學文化素質如何,直接關係到職業素質的高低。同學們要根據自己的所學專業特點,有的放矢地加強科學文化學習,為今後出色地完成職業任務打下堅實的科學文化基礎。

4.專業技能素質

專業技能素質是人們從事某種職業時,在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方麵所表現出來的狀況與水平。專業技能素質無疑是構成職業素質的首要因素,從業者隻有具備熟練的專業技能,才能有效地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增強自身的競爭實力,實現人生價值。專業技能素質通常來自所受教育、工作經驗和就業後的專業技能訓練。

案例6.3

紮實的專業知識--金庸的故事

金庸的私人藏書在香港無出其右,他每天堅持讀書6小時以上。他有個綽號“活辭海”。同事們有了疑難問題不用去查書,直接去問他。如此深厚的文化基礎知識,應用到寫作方麵,金庸的成名就順理成章了。

再如,有高超技術的汽車修理工可以通過手機傳來的聲音診斷汽車故障;有高超技術的廚師可以在一塊薄絲巾上切肉絲,而絲巾毫無損傷;技術高超的麵點師抻麵;中醫中的望、聞、切、問的技術;案例中當事人的專業技能都是通過實踐的刻苦學習而練就的。

5.身心素質

身心素質是指從業者在職業活動中身體各種機能的狀況和水平以及承受挫折、適應環境、調節自我的狀況和水平。它包括健康的體魄、健全的心理。所謂健康的體魄:體格強健、身體健康、動作協調。所謂健全的心理:健全的能力、健康的情感、堅強的意誌。身體心理素質是從事職業活動的重要條件,也是生活幸福的依據,是成就事業的基礎。所以,青年學生應加強鍛煉(身體和心理)、磨煉。身心素質製約著其他職業素質發揮的程度。

職業素質五方麵的內容,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同學們要以此為努力方向,按這五個方麵的要求塑造自己,為畢業走向社會,走上工作,更快更好地適應環境,進一步增強競爭能力,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

三、職業素質訓練的途徑

職業素質訓練的途徑主要是為大學生職業能力的提高和職業素質的獲取提供有效的方式和途徑。職業素質是大學生實現與社會對接的必備能力,它將在校內的多個平台為大學生職業素質的提高提供條件。

1.校園媒體

學校四大主要媒體:報紙、廣播、網絡、宣傳窗,為學生職業素質的提升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尤其是當前的校報,網絡欄目繁多,內容豐富、功能齊全,無論是媒體的工作者或是讀者,都可以從中獲得知識的感悟和傳遞,使學生從提供的內容上增進對自然、社會的認知能力,培養探索、創新的意識。

2.專業學習

專業知識是職業素質培養的根本,是職業素質鍛煉的基礎平台,為在校大學生提高專業素質提供了根本性的機會。大學生學習是天職,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都是學生是否具有優良職業素質的表現。在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學以致用是關鍵。課程內容是培養學生與社會密切接軌的內容為主的,所以專業學習是職業素質培養的主要內容,學生隻有紮實地掌握專業技術知識,才能真正適應將來的職業要求。

首先從學校開設的課程出發,學校開設的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類。必修的有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等課程,有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綜合性實踐課。選修課是提供學生選讀的,旨在深化專業知識、反映專業方向、擴大知識麵、完善智能結構的課程,學生可根據本人的興趣、愛好,在全校範圍或跨校選課。學生可從課程上修得規定的學分而順利畢業,獲得畢業證書乃至學位證書。另外,學校提供了雙專業、輔修專業的機會,使學有餘力的學生獲得本專業外的其他專業的證書,為就業開辟了更廣更寬的路子。

3.實習或見習

實習或見習是對專業學習的補充,是專業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場所。它是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經過指導教師的正確指導,尤其能結合實習或見習崗位的目標任務來完成相應的實習或見習教學任務,這既提高了專業技能和專業能力水平,也培養了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嚴謹求學的工作作風。學生利用實習或見習的機會,可直接到用人單位參與工作,從而起到未畢業就已經上崗工作的作用,實現了提前就業。

4.“三育人”工作

高校普遍提倡“三育人”工作,即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教書育人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會學生有關專業的基礎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擴展出與本課程相關的職業素質的教育也是同等的重要。如課堂上要勤於思考、提問、回答、遵守紀律、不遲到、不曠課、不做與上課無關的事等要求,就是培養其在未來工作遵守紀律的習慣,這些看似極小的問題,也正是培養學生職業素質的基礎,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也理解了教師的敬業愛崗,使學生踏入職場認真對待工作和學習。而課堂上的提問和踴躍回答問題,能全麵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膽量和自信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習慣。管理部門製定的相關的規定和製度,如:《大學生綜合素質考評細則》、《學生學籍管理條例》、《學生紀律處分條例》、《學位授予條例》、《三好學生評選辦法》、《學生幹部管理條例》等,讓學生以製度更好地規範自己的行為,模範遵守校紀校規;而服務部門、行政部門通過熱心為學生服務,提高服務質量,嚴格執行首問責任製、AB崗製,讓學生從服務人員、行政人員的身上學到了愛崗敬業、團結協作、踏實肯幹的精神。

5.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是高校鼓勵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參加實踐活動,使他們及時了解社會、了解國情民情,盡早完成社會化的有利途徑,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就業能力,也增強了學生的職業認識的程度,既鍛煉了學生的吃苦耐勞、謙虛好學的精神,也鍛煉了學生與社會的融合、與他人在工作中的合作意識、服務意識、知識運用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創造力等綜合素質的提高。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更清楚學習的目的性和主動性,學習能力得以加強,同時為學生畢業後及早就業提供機會和機遇。

6.勤工儉學

堅持以就業為導向,倡導大學生的勤工儉學是目前高校力推的一項舉措。學校通常在校內的食堂、圖書館、宿舍管理、教室打掃、學生輔導員助理、班主任助理等內容上開辟崗位,讓貧困的大學生從事兼職工作,獲取勞動報酬。這種形式既解決了學生的部分經濟問題,也增強了勤工儉學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自立自強的意識,有效地幫助他們培養了勞動觀念和職業道德,鍛煉了品格毅力。勤工儉學可以使學生從傳統偏重知識的傳授向注重就業能力提高和綜合職業素質的養成,在實戰訓練中提高了“就業力”,讓許多學生感受了職業體驗,確定或校正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使有些紀律散漫、勞動觀念差、服務意識、質量意識不強的學生培養了工作責任感,良好的職業人格成熟起來。

7.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