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1 / 3)

據國家人事部統計資料顯示:200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為532萬,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高達611萬,近兩年沉積的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約有480萬人,2009年需就業的大學生高達千萬人。另外,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機的影響下,眾多企業紛紛裁員減員或者取消招聘計劃,工作崗位銳減,使得高校的就業工作舉步維艱。在畢業生人數如此之多,就業形勢如此嚴峻的形勢之下,大學生要想在職業路上勝出,關鍵取決於其職業素質和技能素質。從社會和企業的角度來說,他們除了關注學生的技能素質外,對大學生的職業素質非常重視。

加強大學生職業素質教育,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增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有力措施,更是解決大學生切身利益的有效途徑。引導大學生了解職業個性是職業素質教育的關鍵點,提升大學生的職業品質是職業素質教育的著力點,培養大學生的職業技能是職業素質教育的落腳點。大學生的職業素質訓練就是將大學生畢業後進入崗位培訓的核心內容前移到學生求職前,使大學生掌握更多的實用素質與工作技能。通過本節學習,使大學生依據個體人格特征與社會不同職業素質要求,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結合點,以提高大學生對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的進一步認識,增強個人在校主動學習和成才的意識,擴展青年學生職業素質的內涵,引導同學們認識職業素質培養的重要性,自覺加強職業道德修養,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鍛煉較強的實踐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理解職業素質的內涵和要求,進一步實現和發展職業素質。

一、職業素質的概念

1.素質

指人在先天天賦和生理的基礎上,通過後天教育和環境的影響,由知識內化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相對穩定的內在的基本品質。這是對“素質”一詞經過長期的探討和實踐,被大多數人普遍認同的一種界定。素質在管理學中的應用來自於一個名詞“competency”(能力、權能、資質、素質、勝任力等)。其具體含義是指“某一工作中表現優異者與表現平平者區分開來的個人的潛在的、深層次的特征,並且能夠區分顯著績效與一般績效的個體特征”。根據素質研究的開創者哈佛大學教授麥克蘭德的觀點,素質是個體的基本技能,與高效率和高效益的工作業績有密切聯係,且可測量,包括動機、個性特征、自我認知、知識和技能。波業茲提出(1982),素質是個人具有的潛在的特征,這些潛在的特征使其工作產生有效的或是出色的績效。泰德等人(2000)將素質界定為那些可以歸因為對組織有效性做出積極或消極的貢獻的個人預期工作行為中可以確定的方麵,是一種未來導向的行為。

由此可見,素質是個體的潛在的基本特征,素質高低的不同可以產生不同的業績表現,高素質往往與高績效相聯係,高素質是高績效的潛在因素。

2.職業素質

工具書中的解釋:職業素質是人們從事職業活動所必須具備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生理方麵包括人的體質、相貌、反應速度、神經類型等,心理方麵既包括與人的個性傾向相聯係的職業需要、興趣、態度、道德、抱負水平、競爭意識、協作精神、職業習慣等心理品質,也包括直接影響職業勞動者和成就水平的智能因素。

學術文獻中的解釋:所謂職業素質是指從事專門工作的人自身所具備的條件,每個勞動者無論從事何種職業必須具備一定的思想品德素質、生理素質、心理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審美素質等。當然不同職業對以上五種素質的要求是不同的。人對職業的適應與不適應,主要決定於人的職業素質是否達到了職業對人的要求,不同職業對人的不同要求就是對人的適應力的特殊要求,也就是勞動者素質優勢的特殊要求。

綜合以上兩種解釋,我們可以簡要地理解職業素質是指從事職業的勞動者所應具備的一種綜合能力和素養,一般包括職業能力、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態度等。職業素質也可解釋為從業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條件的基礎上,通過教育培訓、職業實踐、自我修煉等途徑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職業活動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基本品質。由於職業是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根本之所在,職業生涯既是人生曆程中的主體部分,又是最具價值的部分,因此,職業素質是素質的主體和核心,它囊括了素質的各個類型。

職業素質是勞動者對社會職業了解與適應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其主要表現在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個性及職業情況等方麵。影響和製約職業素質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實踐經驗、社會環境、工作經曆以及自身一些基本情(如身體狀況等)。一般來說,勞動者能否順利就業並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本人的職業素質,職業素質越高的人,獲得成功的機會就越多。

大學生職業素質是指大學生就業時應具備的與職業有關的性格、知識、能力、品質和價值觀等方麵的綜合素養,它既是大學生在職業崗位上立足、發展的內在基礎,也是檢驗高等院校教育成效的重要依據。大學教育主要應突出對大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的培養,而職業素質又是其中的關鍵環節。職業素質教育是各類教育中與經濟和社會發展聯係最直接、最密切的一部分,學生在接受職業素質教育期間,實際上是一個職業準備階段。因此,在學習生活中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素質,是學校最重要也是最艱巨的任務。小則言之關係學生的個體發展,大則言之關係國家富裕、民族興旺的大業。

對職業素質的形象理解可以從以下例子中來感受,如:畫家(設計師)對顏色的辨別能力、空間的想象能力特別豐富;作家具有敏銳的感受力和較強的文字表達能力等;編劇具有審閱劇本、彙集劇本意見、研究修改方案,組織策劃劇本創作的能力。

3.職業素質的特點

一般說來,職業素質具有下列一些主要特征。

(1)職業性

不同的職業有著不同的職業素質要求。對人民教師,要有廣博的知識和高尚的人格,有著“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職業要求;對醫生,有著“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的職業要求;對商業服務人員,有著“微笑和熱情服務”的職業要求;對警察,有著“除暴安良、維護社會公共安全”的職業要求。方永剛的職業素質始終是和他作為一名研究創新黨的理論聯係在一起的。他對黨的理論的信仰以及把創新黨的理論、傳播黨的理論視為他使命的精神。方永剛說:“永遠保持一個理論工作者的衝鋒姿態,讓有限的生命為太陽底下最壯麗的事業而燃燒”,充分體現了一名教師高尚的職業道德。

(2)穩定性

一個人的職業素質是在長期執業時間中日積月累形成的。它一旦形成,便產生相對的穩定性,並穩固地、持久地發揮作用。比如,人民的好總理溫家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他為政所遵循的宗旨。無論在“非典”時期,還是南方冰雪災害以及四川汶川地震的現場,他都奔赴在一線堅定地奉行這一宗旨,在他身上體現的是一種“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精神,是一種對人民鞠躬盡瘁地服務的高深情操。一位成功的營銷員,經過數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營銷工作,就形成了如何拓展市場、如何找尋目標客戶、如何與客戶洽談合作條件、如何開展市場維護等職業素質。再如常說的軍人作風、教師風範、學者風度、工人性格、農民意識、學生味、學究氣、商人習氣等,都說明素質一經形成,便會經常在職業生活中體現出來,於是便保持了相對的穩定性。

(3)內在性

職業從業人員在長期的職業活動中,經過自身的學習、體會和感受,對某一職業素質的理解有意識地內化、積澱和升華的結果,並以潛能的形式存在,並在職業活動中表現出來。它的作用的發揮是一種自覺。古語:“人不可貌相”,從一個側麵告訴人們不能簡單地以貌取人,形象地說明了職業素質不完全有外顯的特點,而具有內在性。如:“老張辦事,我放心”,我放心的理由緣自老張的內在職業素質好,並在平時的職業活動中顯現出來的。相反,有時我們會認為把重要之事托付給年輕人辦有些不放心,就是認為年輕人內在的處事素質尚不夠強,心理素質尚不夠成熟。

如《晏子春秋》記載了一件有趣的事:晏嬰是齊卿,他奉齊王之命出使楚國,楚人因他生得矮小,就想借此來羞辱他,於是他們在大門的旁邊作了個小門請晏嬰進去。晏子見狀說:“隻有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矮小的狗門進去。”接待他的人隻得換一條路,讓他從大門進去。晏嬰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沒有人了吧?派遣你作使者。”晏嬰回答說:“齊國的都城臨淄有三百街巷,居民一張開袖子就可以遮去半邊天,一揮汗就可成雨,人們多得肩並著肩腳挨著腳,怎麼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如此,那麼為什麼派遣你這樣的人來?”晏嬰回答說:“齊國派遣使者,各有規定的對象,派遣賢能的使者出使到賢能的君主那裏,派遣不賢能的使者出使到不賢能的君主那裏。我晏嬰沒出息,所以就給派到楚國來了。”在這個故事裏,楚王並沒有因為身材比晏嬰高大而占上風,晏嬰也沒有因為身材矮小而失人格和國格,反而是楚王經過幾個回合的較量不得不承認:“聖人不是開玩笑的對象,我反而自討沒趣了。”晏嬰的冷靜、沉著、反應機敏的品質,是通過他處理問題時的言談舉止表現出來的,在楚王故意發難之前,在晏嬰的外表上是無從得知的。

(4)整體性

職業素質並不僅指某一方麵的特長,它是一個多層次、多方麵的整體結構,它表現為從業者各方麵能力和品質的綜合體現。學校評價一名學生優秀與否,也是從綜合素質的測評出發的。不會因某生成績優秀而道德品質差認定其為優秀生,也不會因品德優良、成績優秀而體育差認定其為優秀生,更不能用幾個單項能力的簡單疊加來認定一名學生是否優秀。同樣,一名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和他的整體素質密切相關。它是一個熔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素質、身體心理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專業技能素質於一體的綜合素質。如中央電視台2007年《星光大道》年度總冠軍得主盲人奇人--楊光,正是憑他的專業素質、奮鬥精神、奉獻精神、樂觀精神和在逆境中的堅忍不拔以及內心的一股強大力量,以超高的人氣獲得當之無愧的冠軍,成為盲人的榜樣,殘廢人的榜樣,也成為普通人的榜樣。

整體性是職業素質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從職業素質的整體性特點中,同學們可以得到啟示,在校期間就要注意全麵發展自身,提倡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不僅學習為人處世的素質,更要培養基礎素質和專業素質,為以後的職業素質的整體性做提前的準備。

(5)發展性

一個人的職業素質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和一定社會的科學技術、生產力水平以及文明程度等聯係在一起的,並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逐步形成和不斷豐富與發展的。即平常所講的“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簡單道理。從業人員為了更好地適應、滿足、促進社會的發展需要,總是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素質,但職業素質又是不能一勞永逸的,必須從時代的發展需要出發,不斷地發展完善自己。周恩來同誌曾說的“學習,學習,再學習”,強調的就是職業人要構建終身學習體係來發展自我素質。

從職業素質的五大特點來,職業素質可以是後天學習得來的,它是決定職業成敗的重要因素,職業素質的總體水平可以改變人生。

4.職業素質的分類

(1)身體素質。指體質與健康(主要指生理)方麵的素質。

(2)心理素質。指認知、感知、記憶、想象、情感、意誌、態度、個性特征、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習慣等方麵的素質。

(3)政治素質。指政治立場、觀點、政治信念、信仰等方麵的素質。

(4)道德素質。指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誌、道德行為、道德修養、組織紀律觀念方麵的素質。

(5)科學文化素質。指科學知識、技術知識、文化知識、文化修養方麵的素質。

(6)審美素質。指美感、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審美能力方麵的素質。

(7)專業素質。指專業知識、專業理論、專業技能、必要的組織管理能力等。

(8)社會交往和適應能力。主要是學習能力、信息能力、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創業意識與創業能力。

5.職業素質的重要性

職業素質是人才選用的第一標準,也是職場製勝、事業成功的第一法寶。職業素質的重要性已形成了全社會的共識,也是企業、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基本要求。企業的基本觀點是應聘者能力弱一些不要緊,關鍵是素質要好,比如能吃苦耐勞,角色定位準確,善於與他人協作,具備團隊協作精神等。職業素質如何已成為企業招聘職員的首要任務,這說明職業素質是影響學生順利就業和繼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對於一個人來說,選擇一份適合自己的職業往往不能隨心所欲,而要做好一份工作也並非簡單之事。隨著市場競爭機製的日趨激烈和完善,社會分工日趨專業化和細致化,對不同職業的職業化要求也越來越高,對人的職業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大學生作為職業化的社會群體,高校隻有對大學生進行預備級的職業素質培養,才能使大學生在成才就業上得以更好地競爭和發展。

首先,職業素質的培養是時代的需要。

從社會實際出發,尤其是從符合企業的一般要求出發,概括出了大學生職業素質的基礎內容更符合時代的要求。中國加入WTO後,全球經濟日益一體化,這必然加劇國際競爭,目前我國國民素質的國際競爭力還很低,這成為製約我國經濟發展和提高國民競爭力的瓶頸之一,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成為提升國家競爭力最寬厚的基礎和最堅實的支撐。目前全國有1800萬在校大學生,要陸續走向就業崗位,從事實際勞動的畢業生職業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工作質量,對企業、社會的發展將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因此,對大學生的職業素質的培養是社會和時代的要求。

其次,職業素質的培養是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

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是一個人力資源大國,勞動力資源豐富,這就加大了就業壓力。從目前勞動力和人才市場反饋的情況看,就業競爭日益激烈,過去那種“包分配”的職業模式已不複存在,要想在職場立於不敗之地,取決於豐富紮實的知識結構,靈活的學習能力、正確的職業態度、良好的職業道德及健全的心理素質等職業因素。隻有具備這些素質,才能談得上個體的全麵發展,而使學生在校期間初步具備這些素質,才是高校在培養人的過程中“一切為了學生”、以學生為本的培養責任的體現。大學生完成學業,不僅是文憑的獲得,更重要的是具有更高層次發展所需要的職業素質。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問題是大學生職業素質的問題,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突破是大學生職業素質的突破。從人才戰略的角度考慮,大學生的成才應是全方位的,尤其是職業素質水平要達到優良及以上的標準,大學生能否成為社會所需的人才或傑出人才取決於他們的職業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