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對人的能力的形成、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為人的事業成功提供了可能性。不同的社會和時代需要人具有不同的素質。21世紀是一個信息網絡化和傳播全球化的時代,知識量極度擴張,人才競爭激烈,社會分工更為細致,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大學生作為社會的棟梁,其素質高低,直接關係到國家、民族的命運和前途。高校究竟培養何等素質的大學生,才算是不負時代與民族賦予高校培養人的神聖職責與莊嚴使命?這必須從社會對大學生的素質要求的實際出發,來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高校為社會培養、輸送的各類人才,最終要受到社會的認可和接納。因此,高校對大學生的培養目標要與社會接軌,大學生自身也要在全麵了解大學生素質的現狀、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評價標準的基礎上,按照社會需要和認可的素質不斷完善自我塑造的重點內容,對自身進行主觀上的塑造和培養。
一、社會的評價和標準
高校對大學生的綜合評價有一套完整的體係和科學的辦法,通過評價對大學生起到引領、導向、激勵、改進的功能。而社會對大學生的評價是高校對大學生綜合評價中的內容之一,也是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最權威評價者。社會對大學生的評價標準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尤其是在2003年12月的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此會議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央第一次召開的專門全國性人才工作會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要建立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科學的社會化的人才評價機製。堅持走群眾路線,注重通過實踐檢驗人才。完善人才評價標準,克服人才評價中重學曆、資曆,輕能力、業績的傾向。根據德才兼備的要求,從規範職位分類與職業標準入手,建立以業績為依據,由品德、知識、能力等要素構成的各類人才評價指標體係。改革各類人才評價方式,積極探索主體明確、各具特色的評價方法。完善人才評價手段,大力開發應用現代人才測評技術,努力提高人才評價的科學水平。這一《決定》突破性地實現了人才評價指標體係的三個轉變:從原來單一指標向綜合指標轉變,從原來的靜態評價向動態評價轉變;從原來的主觀評價向客觀評價轉變。社會評價大學生以《決定》為指導意見,並結合了不同層次和不同階段的大學生實際特點和實際要求,分層次、分階段地確定符合大學生成才實際的具體標準,從“智力取向、能力取向和品行取向”的微觀綜合上做出評價,使學生的自我塑造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這一評價標準既符合我國傳統的“德智體全麵發展的人才”要求,又反映出品行、能力和智力是21世紀優秀人才的必備素質,也同時將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整合在一起,對大學生做出綜合的評價標準,這也是隨著人才國際化進程的加快,與國際人才標準的接軌。其中品行是核心,能力是支撐,智力是基礎,大學生對社會人才的需求趨勢把握得越準確到位,對人才的品行重要性認識得越深刻,就越能順應社會的變化,找準自己的發展之路。
1.智力取向
社會對大學生的智力取向評價標準通常就專業思想和專業知識結構上做出要求,主要包括:①專業思想穩固;②基礎知識寬厚紮實;③專業知識專博兼備;④管理知識與社會知識與時俱進。
在專業思想上做出要求,其宗旨是強調大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希望大學生要有穩定的專業思想為學好專業知識打下基礎,也是調整和培養良好心態的媒介,同時也是規劃職業生涯的基本要素和謀求理想職業、成就人生輝煌的重要元素。
專業知識結構是指一個人知識體係的構成情況與組合方式,主要指外在的專業知識、專業知識係列、專業知識體係在大學生頭腦中的內存狀況,即客觀世界知識經過大學生的輸入、儲存、多層次的專業知識綜合體。某一功能的職業需要相關專業的知識結構,相近專業的知識結構適應相近功能的職業。專業知識結構在專業知識運用過程中發揮著轉換器一樣的載體作用,大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越合理,專業能力和就業競爭能力就越強。社會希望大學生具備的合理的知識結構組成形式為寶塔型知識結構、網絡型知識結構、帷幕型知識結構,大學生若能具備這樣的知識結構,將會更受社會用人單位的歡迎。專業知識是大學生知識結構的特色所在,掌握一技之長等於獲取競爭特殊專業崗位的入場券,尤其是專業性要求高的崗位,社會對大學生在專業知識上的要求和評價標準還是很看重的。因此有專業特長的畢業生要根據社會對人才評價的資格化傾向要求,仍需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
一個人的知識結構應該是動態的、可變的,大學生要根據社會不同階段的需要進行定向調整,以保持知識結構的彈性,與社會要求同步。
例:某高校一學生原來的專業是辦公自動化,強調計算機的操作和管理,當他觀察到社會用人單位對計算機軟件開發的人才需求較高時,就適時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學習各種計算機的基本原理,並嚐試對某些應用軟件的開發,畢業時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
而如一般性社會知識、經濟知識、管理知識、演講知識、寫作知識等非專業知識,在社會各個崗位的實際運用中占的比重也大,這些知識既是大學生成為社會人的需要,也是大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可見,社會對大學生的智力評價標準是綜合的,無論是寬厚紮實的基礎知識、精深的專業知識、大容量的新技術知識的儲備,還是現代管理知識和人文社會知識的掌握,從專業與非專業知識的角度出發,兩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廢。
2.能力取向
改革開放使中國進入了以發展為取向和以能力為本位的市場經濟社會,發展是硬道理,能力是大學生發展自我的主元素,也是成功就業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社會對大學生能力方麵的評價標準隨著就業模式的市場化,提出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要求,主要從社會需求和大學生自身發展考慮。能力取向的大學教育教學改革不僅要突出為就業技能而設計的能力,更應強調大學生作為一個合格的公民在學習、生活、工作上都不可或缺的全方位基本能力,主要表現為:大眾教育與英才教育的統一,經典科學與現代科學的平衡,理論知識理解、應用與實際操作的有機結合,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學科本位與課程綜合化的互補。具體來說包括①技術應用能力;②管理能力;③表達能力;④團結協作能力;⑤社會交往能力;⑥開拓創新能力;⑦外語、計算機應用能力;⑧終身學習能力;⑨心理協調能力;⑩應變能力等方麵的內容,而團結協作能力、社會交往能力、開拓創新能力、心理協調能力和應變能力在能力評價中居前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