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與近30年的大學生比較研究不難發現,社會公眾認為當代大學生總體上還是有不少優點,他們適應能力強,尤其在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懂得如何與各種人打交道,隨機應變能力強,尤其在處理婚戀、就業的大事上,總體表現堅決果斷。但近10年來,社會對當代大學生有很多負麵評價,認為他們是垮掉的一代,迷惘的一代,沒有責任感,沒有使命感,急功近利,尤其是對傳統文化的不敬和對傳統道德的背叛。甚至有媒體總結的《當代大學生的七宗罪》,對大學生的表現否定多肯定少,如“借貸不還,偷竊搶劫,自私自利,自以為是,沒責任,沒誠信,沒素質”等多種負麵評價。
2.社會對當代大學生素質評價不容樂觀的原因分析
關於“80”後乃至“90”後大學生的種種表現,社會對此評價很不理想的原因究其有三:一是大學生自身存在問題,二是高校與社會的原因,三是媒體的引導。
大學生的社會評價之所以不理想,首先追問的是該群體自身的問題。第一,追問大學生自身的誠信問題。不少畢業生發現求職時除了畢業文憑,再附上一定量的素質拓展證書能為找工作帶來方便,更多的大學生憑努力刻苦取得各種證書,但不努力的學生可憑投機取巧或造假就可騙取應聘單位的信任,在很大程度上對大學生整體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損害。第二,擴招導致的大學生整體素質的普遍下降。雖說擴招之後我國高學曆比例有所改觀,但高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大學生的總體素質等方麵所取得的成績與效果是不樂觀的,尤其是就業環境很不理想。高校因擴招而出現培養責任上的不到位;部分綜合素質並不高的學生因擴招而邁進大學門檻,各種不良習慣和不良學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周圍同學,損害了大學生的正麵形象和良好的聲譽,而這些影響擴散速度快,擴散麵廣,尤其是信息時代“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給大學生公眾形象帶來的壓力極大;社會單位因擴招而對高校畢業生素質的不認可,造成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後果。第三,大學生自身定位的不準確性。幾乎所有的大學生都希望能找份工資高、待遇好的工作。由於我國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東西部地區之間、沿海地區和內地間的差距較大,大學生在擇業區域上過於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造成就業壓力的局部增加。同時,大學生畢業生還存在一種“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定位而難以就業,還在短時間內屢屢跳槽,用人單位最直接的評價是“現今大學生理論強,但不好用”。
社會與用人單位的原因。據中國新聞網(2004年7月23日)報道,2004年第二季度本科生最難找工作。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大專、本科、碩士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職人倍率分別為0.96、0.92、0.91、0.87、1.42。即100名初中生競爭96個崗位,而100名本科生隻有87個崗位可供競爭。而這種現象在2008年、2009年更為突出,如果將大學生就業與社會與企業單位用人兩者之間進行關聯度的研究,不難發現造成本科生就業難的最主要原因除了“目前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狀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日前地方產業的轉型與升級中,存在著為大學生提供高端就業的崗位缺乏,出現高校人才資源的浪費。以製造業為例,發達國家高級技術人才的需求來自高校畢業生的比例高達40%以上,而我國僅4%,相差近10倍,從而使大學生“有業不就和無業可就”的現象成為社會的熱點與焦點問題。
高校在培養人的模式上也存在著不少問題。如老師普遍重科研,輕教學,尤其是高校園區化後教師成為“走教一族”,對學生的人生成長輔導少了;高校課程設置的不合理,與用人單位的實際要求有距離,出現實踐環節的脫節,不少學校不顧自身條件是否允許,設置了一些投資少、見效快的專業,導致專業進一步失衡。而社會上過於宣揚的“快樂男生”“超級女生”一夜成星的現象,學生容易急功近利,對成功的途徑產生錯誤理解,產生“讀書無用論”的想法,更不願意做生涯規劃。
媒體對大學生妖魔化的宣傳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媒體對“80後”或“90後”的大學生要求過高,對大學生的醜惡現象的揭露遠遠超出對先進典型的宣傳,大學生的公眾形象日益醜化,關於愛慕虛榮,浮躁不安,不懂感恩等缺點,他們更熱衷於製造轟動效果或戲劇化的劇情,來做商業化的運作,將本來不轟動的素材渲染成社會關注度的頭條新聞,使得社會對大學生中存在的這種現象做嚴厲的批評,而不雅的大學生印象就這樣以一種不平衡的效應宣傳出去,使公眾心目中優雅的大學生形象大受其損。
3.大學生要科學對待不容樂觀的社會評價
大學生麵對社會公眾的階段性評價,應客觀地分析自身的長處和不足,多了解一些優秀校友的生存曆史,尋找差距,取長補短。學校也要引導大學生在職業化的社會裏,注重培養各種職業意識,不能丟掉社會對於大學生曆史使命的要求。
青年學子們畢竟年輕,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犯錯,也難免遇到困難、挫折、坎坷,麵對社會評價不理想所帶來的壓力,應持一種“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需要在社會中不斷鍛煉、提升和完善,不必因社會輿論的批評指責而受刺傷,而應冷靜地結合社會評價及社會選擇人才的標準來不斷完善充實自己,做一名受社會歡迎的大學生。也希望社會評價大學生時,更多一份愛護心和責任感;高校的評價體係更要緊跟經濟社會發展形勢、高等教育大眾化和人才需求多元化的客觀現實;媒體更應多一份合理的肯定和正確的引導,形成社會、媒體、教育機製的合力,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提供良好的環境和體製。
案例6.1
大學期間應學什麼?
1937年底,時任浙江大學校長的竺可楨(擔任13年校長職務,使浙江大學從一所地方性院校成為新中國成立前我國四大名校之一),為一年級新生在開學典禮上,做《大學生之責任》的演講,其中兩句:諸位在校,有兩個問題應該自己問問:
第一,到浙大來做什麼?
第二,將來畢業後要做什麼樣的人?
這兩個問題對於今天的大學生仍意味深長,對於一個準備進入大學學習四年的大學生來說,首先要思考和解決的關鍵問題:
希望畢業後到什麼樣的單位工作?
用人單位看重什麼?
這四年要學習、培養哪些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