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2 / 3)

從高校招聘會的大多數企業來看,充分表明社會對畢業生的能力要求,普遍大於對專業知識的要求,不同領域的招聘單位都有著普遍類似的招聘條件,如有較強的溝通協調能力、良好的應變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與他人合作的團體協作能力。可見,在未來社會裏,人們在工作上與人相處的能力、團結協作的能力、心理協調的能力,甚至超過了其工作本身。

可見,大學生在短短的4年時間裏,要充分把握機會,主動培養自己將來步入社會所需的各種能力需求,學校也要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提前解決學校教育與實踐脫節的弊端,把社會對大學生能力的要求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導向,為大學生的就業增加砝碼。

3.品行取向

如果用國際人才標準來衡量當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我國高校在“如何培養人?培養怎樣的人?”的問題上,已經走過了智力取向、能力取向的階段,而正向品行取向的階段發展。品行是社會評價大學生素質的核心要素,品行的核心是道德,道德的核心是誠信,中外用人單位幾乎無一例外地將道德誠信、責任感做為衡量大學生優秀與否的核心標準。

社會對大學生品行取向評價標準主要偏重於個人主觀態度的評價,包括職業精神、誠實守信、責任意識、敬業精神、道德品質等方麵的內容。品行取向的發展是智力取向、能力取向健康發展的保證,尤其在當今市場經濟發展進入健康的軌道時期,社會對大學生提出的品行取向要求是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大學生發展的評價標準所做出的,尤其在劇烈的社會轉型期和當前社會某些道德退步的現象麵前,社會對大學生的道德品行要求更加強烈和迫切。

意大利詩人但丁言:“一個人知識不全的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補。”美國品德教育聯合會主席麥克泥納也說:“光有品行沒有知識是脆弱的,但是沒有品行光有知識是危險的,是對社會的潛在威脅。能力不足,責任可補;責任不夠,能力無法補;能力有限,責任無限。”中國曆史上也強調做人要做君子,古語曰:“德勝才是君子,才勝德是小人,德才兼有才是聖人。”這些經過長期曆史考驗的至理名言值得大學生們深入思考。

在品行取向上,社會對大學生最看重的品質之一可謂是敬業精神,因此在校的大學生首先要注重的是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培養責任心、使命感,為自己將來的事業和祖國建設打好品行基礎。

大學生的發展是“智力、能力、品行”發展的統一,智力是社會選擇人才的有效方式,能力是社會評價大學生的基本標誌,而品行則是社會評價大學生自身、大學生與他人、大學生與社會之間關係的標誌。因此,大學生在校期間,應做到“智力、能力、品行”三駕齊驅,成長過程中合理地把握三者之間科學的權重比,學校也應在學生的生活、實踐中,營造智力、能力和品行並重的校園文化氛圍,要通過各種宣傳陣地,課堂、教學、校園文化活動等多種形式,讓大學生充分認識到社會對其評價的多元化,尤其要充分認識品行對大學生的素質、發展和就業的意義,要把品行擺在與智力、能力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來,這既是大學生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社會評價大學生的現實期望。此外,社會對大學生同時具有務實精神和求實秉性,具備健康的體魄和身心素質也高度重視。

二、社會對當代大學生的素質評價現狀

1.社會對當代大學生的素質評價現狀不容樂觀

2005年7-8月間,由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年發展研究院實施的“當代中國大學生公眾形象調查”課題,項目組首次向社會公布了調查結果:社會公眾對當代大學生的評價很不理想。而這樣的評價結果留給大學生的現實思考是“大學生作為職業學習者,社會期望相對比同齡的一般青年群體要高一些,社會評價標準的苛刻程度通常也比較高”,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年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盧評博士如是說。

報告中調查的對象有街道、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服務業人員、企事業單位員工、行政部門管理人員、中學生、中學教師、離退休人員等,他們對大學生中“品行”方麵的素質評價認為“大學生精神萎靡不振,尤其不滿意大學生的高消費現象,認為大學生群體幾乎沒有貧困的跡象,而是富足的、略顯奢侈的(500~800元每月)和高消費的(800元以上每月)”。還認為大學生心理問題嚴重,10%的人認為大學生有自殺傾向。對能力結構的評價呈現出明顯的分化趨勢。對於大學生學習態度、大學生在公眾中的形象已經躍到近20年的最低點,有41.7%的調查對象認為大學生的學習態度較好,能認真完成作業,38.8%的調查對象認為大學生“學習態度一般,敷衍了事”,隻有8.3%的調查對象認為大學生學習態度好。

調查結果中社會對大學生所做的評價持積極評價的比例和消極評價的比例持平,可見社會公眾對當代大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精神的評價不樂觀,整體評價不高。在品行方麵的評價,尤其是對大學生在各種有悖於公共道德或社會倫理規範的行為中,大學生在公共場合出現的“情侶之間的動作過於親密”被視為最普遍、最典型的負麵表現。社會的這一評價認為大學生群體所負的相對重要的社會使命,應與社會一般青年有所區別。因此,道德自律在評價標準上應有所不同。

而來自一份網絡調查顯示,25%的社會人士讚同大學生的思想素質好、專業和社會適應能力強、有社會責任感,75%的調查對象認為他們追求時尚、享受生活,具有時代精神。

武漢大學就“現代大學生畢業素質如何?社會評價如何?社會究竟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在全國範圍內抽取了2000個各種類型和不同層次的社會單位做調查,得出的評價是“當代大學生有優勢,有不足”。

評價結果認為大學生相對優秀因素有愛國熱情、專業水平、知識結構、適應能力等;相對不足因素有計算機使用能力、處理人際關係能力、身體素質、文明素質、合作精神、敬業精神等;絕對不足因素主要是心理素質、創新能力、寫作能力、科研能力、自知之明等。學習成績、專業知識能力仍被看重,是一項無法替代的指標。調查中發現敬業精神是用人單位最為看重的素質,占39%,敬業精神意味著對自己工作的熱愛、投入和執著;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是體現一名大學生實幹能力的素質,也是社會選擇人才特別看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