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組織環境對一個人的發展至關重要,有的人能夠在某個環境中成才,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而有的人卻在同樣的環境當中一事無成。組織環境中的危機可能有以下幾種。
(一)組織風氣不正
組織風氣是組織文化的外在表現,是組織及其成員在長期活動中逐步形成的一種精神狀態及精神風貌。組織風氣是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是組織文化在員工的思想作風、傳統習慣、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麵的綜合反映。一般來說,它是非正式的、非強製性的行為規範。
組織風氣一旦形成,就對組織群體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會直接影響到組織成員的工作欲望以及對組織的向心力和相互之間的吸引力,良好的組織風氣,有利於強化組織的凝聚力。
隨著社會價值體係的多元化,許多外來扭曲的信息會在組織文化中滋生,例如,企業文化中的人治思想、個人權威主義、惡意競爭等不正的組織風氣蔓延。
(二)組織機構不合理
因為過多從組織流程、工作性質、部門分工等因素出發,缺乏對具體人力資源的分析,從而形成不合理的工作分析和職位描述,造成組織機構臃腫、層級過多或過於扁平(總經理親力親為大小事情)、人員冗餘等組織機構不合理的現象在組織環境中頻生。
(三)升遷渠道受阻
一個組織環境製度的不良運行,內部溝通的梗塞,知識儲備與企業文化的需求脫節都會造成升遷渠道受阻。
在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危機重重的組織環境,如何化解呢?建議幾點:
(1)組織風氣不正時,自己要堅持自己的行事原則不受周圍環境的影響,確保自己既定目標的順利實行。
(2)組織結構不合理時,自己要有充分的勇氣去挑戰跳槽等行為,爭取獲得一個可以讓自己努力得以發展的環境。
(3)升遷渠道受阻時,要學會自己創造機會,改變升遷路線,調整工作單位或者在單位內部找到差異化的生存空間,強化你的專長與個性,獲取難以取代的競爭優勢。
三、社會經濟環境危機與對策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變遷也越來越激烈,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後,這個組織機構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機會,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社會經濟環境的變遷對職業生涯發展的影響可以說是息息相關的。
(一)環境變遷的危機與對策
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因素主要有自動化的衝擊,科學技術的衝擊,經濟結構調整的衝擊等。麵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采取的對策有:認識與正視現實環境,保持積極的心態;了解變化的趨勢,不斷學習和進修,提高個人的核心競爭力;積極地投入本職工作,善用社會資源等。
(二)外界環境的壓力與對策
外界環境的壓力主要有:從宏觀上看,勞動力市場競爭將更為激烈;從微觀上看,心理壓力與身心變化;缺乏職業安全感等。麵對這些壓力,應該采取的對策有:有效駕馭壓力,形成“壓力免疫”;采取積極的壓力應對模式,主動尋找社會支持;善於調節情緒,勇於改變自我,學會不斷撕開消極的自我“標簽”;分階段實行目標,減少對他人的期望與需求;適度、適時地休息,緩解壓力與疲勞;定期對自己的生理、心理狀況進行檢查,培養積極、樂觀、主動、負責的人生觀。
總之,職業生涯發展中的危機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它的漠視。隻要認清人生職業生涯的規律,理性分析,準確定位,把握好人生的方向,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完美的職業生涯。
案例5.4
熱愛她(工作),她會給你驚喜
李東現就任於某電子出版社。大學的時候,他學的是管理專業,但是他一直對計算機情有獨鍾,對Photoshop也是頗有研究。剛上大學,他就給自己的未來進行了規劃,決定以後往自己喜歡的電子方麵發展,大學期間他出版了一本關於計算機方麵的書,畢業後他選擇了那家出版社。
李東之所以能取得最後的成功,在於他在大學期間就早早地製定了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他正確地認識了自己,找到自己的出發點,為之付出自己的努力,並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隻有4%的人能獲得成功,秘訣就是及早明確職業生涯目標且始終堅持。個人職業生涯的有限性要求大學就要及時進行規劃,“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裏”。
了解她(工作),她就會給你機會
賈林現就任於北京某報社。從小他就立誌以後能進報社做一名記者,通過各方麵的了解,他知道了一個記者應該具有的素質和能力。大學的時候,他就積極參加學生會、記者團、校刊等,從口才到組織,從寫作到協作,各方麵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也為他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賈林製定的職業生涯規劃,在考慮了自己的興趣點後,更多的是考慮了對方的需求,擇世所需,掌握了這些信息後,他就可以更有針對性地作一些鍛煉,向單位需要的人才進一步靠攏。時機成熟以後,自然而然的,他也會成為單位的優先人選。
用人單位都有自己的“中心定位”,但這種定位並不是持久不變的。以前單位招聘畢業生,在能力相同的情況下,有的單位就毫不猶豫的選擇碩士博士,而不是本科生。現在有些單位的思想改變了,因為他們覺得本科生更踏實、更穩定,升值的空間更大,而不是像有些碩士博士老想著加薪水,老想著跳槽。如果能力相當,他們會選擇本科生。
時代在發展,企業的用人製度也是在不斷變化著的。俗話說“計劃趕不上變化”,“知彼”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在“知己”“知彼”之後,“‘抉擇’是最後的機遇,也是挑戰。”
全麵地考慮,才會有正確的抉擇
張欣本科畢業那年,北京某知名報社到學校招人,當時就決定錄用大學期間各方麵都非常優秀的她。同在那一年,她也考上了武漢大學的研究生。她選擇了讀研。三年後,她再次回到了北京,還是去那家報社應聘。沒有想到的是,報社這次並沒有錄用她,因為他們有許多比她更合適的人選。
從就業角度來看,張欣令人惋惜。在這件事情上,可以說她的選擇並不是明智的。她當初如果選擇去報社工作,那麼以後如果她想繼續深造,可以再讀在職研究生。畢竟,瞬息萬變的社會有太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機會並不等人。21世紀,如果不能主動把握機會甚至創造機會,機會也許就再也不會降臨到你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