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新世紀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中國共產黨21世紀頭20年要全麵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認為新世紀頭20年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基本實現工業化,大力推進信息化,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由此我們可以預見,到2020年我國基本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基本實現土地要素市場化,不僅實現城鎮建設用地市場化,而且還要實現鄉村建設用地和農用地市場化,市場機製在我國城鄉土地資源配置中將發揮重要調節作用,地根經濟的內在規定性將得到大幅度揚棄。到21世紀中葉,我們基本實現現代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屆時,所謂地根經濟將“功成身退”,自然退出曆史舞台。
總之,在當代中國轉型發展的過程中,地根經濟的緣起、演變和“功成身退”的過程既是一個不依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自然曆史過程,也是一個可以遵循客觀規律加以促進的主觀努力和體製創新的曆史過程。要加快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化進程,我們就必須全麵透視、檢討中國的現行土地製度,找出其中不利於市場化的環節、方麵和各種具體製度安排,在此基礎上加快土地製度改革,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促進中國轉型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奠定製度基礎。
2.4.2為什麼要提出地根經濟這一研究範式
本項研究提出“地根經濟”這一概念,並作出當代中國轉型發展進入地根經濟的特殊階段的判斷,目的在於為觀察和促進中國轉型發展提供一個研究範式,提供一種新的視角、方法和框架認識當代中國轉型發展。
“範式”是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庫恩(1968)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出的一個概念,但庫恩從未對其“範式”概念做過明確、清晰的表述。
所謂“範式”,基本的意蘊就是研究人員觀察研究對象的方式和視角,它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對象、把對象看成什麼、在對象中看到什麼、忽視什麼等,它是研究人員看待研究對象的視角、研究假設以及研究方法和特定話語體係的集合。研究範式的確立,有利於研究人員在共同架構和語言下交流、溝通他們對某一個特定研究對象的發現和判斷等。到今天,“範式”這一概念被廣泛地用來表達或描述一種理論模型、一種框架、一種思維方式、一種科學話語體係、一個特定科學家群體等。研究範式具有明顯的層次性,如在學科層麵或該學科某一領域乃至該領域的特定問題,都可以建立起相應層級的研究範式。
本項研究對中國土地製度的觀察,提出“地根經濟”這一範式,旨在強調不能單純把土地公有製及其製度體係看作當代中國轉型發展的前提條件,而是應該將其看作當代中國轉型發展的內生變量,在很大程度上中國土地公有製及其製度體係的演變是由中國轉型發展進程所決定的。當今西方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是在既定的成熟的包括土地製度在內的產權係統的前提下展開的。當代中國的轉型發展與此截然不同,中國的土地製度演變與經濟社會發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這一世界上獨特現象就是對這一個狀態的生動解說。拋開中國轉型發展的獨特路徑,很難認識清楚中國土地製度;反之,拋開中國土地製度的變革和演變,同樣很難認識清楚當代中國轉型發展。
總之,本項研究提出地根經濟這一概念,最大的意義就在於為認識和理解當代中國轉型發展的超常規特殊複雜性,為“中國特殊論”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