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宏觀調控的模式。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宏觀調控奉行集權模式,即宏觀調控的職權一概由中央政府行使。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每個省份所管轄的土地和人口大都相當於世界上中等國家以上的規模。加上由於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異質性,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所處的階段和麵臨的主要矛盾都有很大差別,當代中國的宏觀調控必須將集權模式和分權模式有效結合起來,以集權模式為基礎,引入分權機製。

具體地講,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載體的宏觀需求管理,應由中央政府獨攬。這是因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國家所持有的宏觀經濟手段,一個地區的政府運用財政政策影響本地總需求的做法是徒勞的,同時地區政府也不可能擁有獨立的貨幣政策。也就是說,宏觀需求管理政策的運行機製決定了地方政府不適宜參與總需求管理。但對於以產業政策、區域發展政策和土地政策等為載體的供給管理而言,則適宜於地方政府的參與。因此,可以透過分權機製,授予地方政府供給管理的職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供給管理上各有側重、相互配合,地方政府可以從靈活多樣的供給管理政策體係中因地製宜地選擇適合本地需要的供給管理,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了防止政府對市場的過度幹預甚至替代,供給管理的分權層級應限於省級政府,形成中央和省級政府兩級供給管理的決策體係。

綜上所述,賦予當代中國轉型經濟宏觀調控的特定內涵,建立起適應中國國情的宏觀調控政策體係,既不能將宏觀調控狹義地界定為宏觀經濟政策,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無限泛化宏觀調控使之成為一個白菜蘿卜都能裝的筐;既要重視和遵循宏觀調控的國際經驗和一般規律,也要全麵分析並針對中國轉型發展的超常規特殊複雜性,發展中國特色宏觀調控的政策手段、政策工具和政策體係。

1.3本書的內容安排和結構

全書共12章。從邏輯展開順序看,12章內容可以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第1章導言。在導言一章,討論了我國獨特的土地公有製對當代中國發展的深入、廣泛影響,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本書的研究對象和主題。同時,本章還對本項研究的宏觀背景,即當代中國轉型發展的超常規特殊複雜性以及宏觀調控的中國涵義,作了分析和界定,為以後各章的展開奠定了基礎。

第二部分包括第2、第3和第4章,這一部分試圖提出和論證中國轉型發展的一個研究範式——地根經濟,並探討地根經濟的產權基礎和市場基礎。其中,第2章從曆史和現實、國際和國內的比較分析中,討論了當代中國轉型發展的特征及其曆史方位,提出地根經濟這一轉型發展的研究範式,並界定這一研究範式的內涵。第3章討論地根經濟的土地製度基礎,探索地根經濟特殊階段的地權、國家與社會的關係。第4章討論了地根經濟的市場基礎,著力探討地根經濟與土地要素市場化的關係,探索公有土地進入市場的特殊問題以及中國土地市場的特殊結構。

第三部分包括第5、第6、第7、第8章,這一部分討論地根經濟特殊階段的土地宏觀調控的性質、地位、政策體係、政策手段和工具分類等基本問題。

其中,第5章對地根經濟特殊階段的土地宏觀調控的基本問題進行總體考察。接下來第6章討論基於數量的土地宏觀調控的原理及政策工具,第7章討論基於價格的土地宏觀調控的原理及政策工具,第8章討論基於可轉讓配額的土地宏觀調控的原理及政策框架設計。

第四部分包括第9、10、11章,這一部分討論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的四個領域。其中,第9章討論土地政策參與宏觀經濟總量調控的機製、政策工具,並初步評價其政策效果。第10章討論土地政策參與宏觀經濟結構調控,包括土地政策參與產業結構調控和土地政策參與區域協調發展調控。第11章討論土地政策參與城鄉統籌發展調控。

第五部分是第12章,這一章是對本項研究主要結果的總結,同時指出本項研究可能的貢獻、遺憾和今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