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觀中國,自新中國成立至1978年,中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這一期間中央政府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調控職能體現在無所不包的計劃管理和綜合平衡上,其特點是運用行政手段直接幹預經濟活動主體的行為。1978年到1992年,是中國經濟體製轉型的起步和發展階段,這一時期市場因素逐漸增加,但計劃經濟還是其基本特征。1992年以後到現在,是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轉軌,市場經濟因素迅速增加的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起,西方主流宏觀經濟理論大舉引進到中國,先前的計劃管理和綜合平衡開始稱為“宏觀控製”。1992年我們正式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改革目標,市場經濟意義的宏觀調控才真正走上曆史舞台。

1992年至2002年,中國經濟經曆了正反兩輪的宏觀調控。1992-1993年,我國出現經濟過熱,1992年經濟增長率達到14.2%,1993年為13.5%,直至1995年經濟增長率都在10%以上。針對這一輪經濟過熱,中國政府從1993年起進行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市場經濟意義的緊縮型宏觀調控。這一輪緊縮型的宏觀調控,大約持續到1997年。1993年6月,中央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當前經濟情況和加強宏觀調控的意見》,出台十六條措施,全麵、大力度的治理經濟建設的過熱問題。在十六條措施中,僅貨幣政策措施就有十一條,其他五條措施為財政政策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和組織措施。

1993-1996年,經濟增長率平均每年回落1個百分點。經過三年多的努力,GDP增長速度由1992年的14.2%,降到1997年的8.8%,CPI年上漲率由1994年的24.1%降到1997年的2.8%,成功地實現了軟著陸。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我國經濟發展麵臨國內需求不足的嚴峻挑戰,1997年、1998年、1999年我國經濟增長率連續三年又繼續下滑,分別為8.8%、7.8%、7.1%。為了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和國內有效需求的不足,1998年中央開始進行擴張性的宏觀調控,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這一輪宏觀調控中,中央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的方針,在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同時,努力發揮貨幣政策的作用,綜合運用多種手段調節經濟運行。經過這一輪擴張性的宏觀調控,GDP增長速度由1998年的7.8%提升到2003年的9.1%,CPI年上漲率由1998年的0.8%上升到2003年的1.2%,我國經濟進入新一輪的上升周期。

2003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出現了局部經濟過熱現象,鋼鐵、水泥、房地產、城建等一些部門投資過度擴張,引起了相關生產資料的供應緊張,價格猛漲。而農業、西部開發、環保、社會服務和保障等一些重要部門的投資則嚴重不足。針對局部經濟過熱,中央開始了不同以往的宏觀調控,按照果斷有力、適時適度、區別對待、注重實效的原則,嚴把土地審批和信貸投放兩個閘門,控製投資需求膨脹,遏製部分行業盲目擴張和低水平重複建設,著力解決影響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突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