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宏觀調控的中國涵義
什麼是宏觀調控?在當代西方主流經濟學中,宏觀調控是有特定涵義的,就是指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提出的宏觀需求管理政策,以及上世紀供給學派經濟學提出的供給管理政策。
古典經濟學家認為價格和工資具有充分彈性以至於市場可以立刻出清,因此,經濟體係無須政府幹預就能自動地達到長期、充分就業的均衡。
由此可見,在古典體係中,並不需要政府實施調控政策,政府的角色就是“守夜人”。
上世紀30年代席卷世界的大蕭條催生了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凱恩斯學派認為市場機製本身不存在自動趨於均衡的機製,反而認為在總需求不足時會產生大量的失業,而當總需求過旺時又會導致通貨膨脹。於是,凱恩斯學派提出,政府可以通過采取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總需求施加收縮性或擴張性管理,從而影響實際經濟活動,並熨平經濟波動周期。可以說,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是對古典經濟學的革命。
上世紀70年代出現的“滯脹”對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提出了挑戰,形成供給學派經濟學,各國開始重視供給管理政策。供給學派強調通過減低稅率的方式來刺激經濟、增加就業,實現均衡。與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宏觀需求管理針對需求者不同,供給管理政策則針對供給者,著眼於改變包括企業和勞動者在內的生產者所麵臨的激勵。由於當時裏根政府大量采取供給學派的政策並未取得預期的成效,加上經濟學對“滯脹”的理解逐步深入,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宏觀需求管理政策又重新占據了西方主流宏觀經濟政策體係的主導地位(劉偉,2007)。
但是,當曆史進展到上世紀90年代以後,伴隨著技術革命帶來的全球範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布局的深刻變化,針對長期經濟增長的產業政策、區域發展政策等長期供給管理政策,再度受到各國政府的青睞。到今天,西方主流經濟學中的供給管理政策已經不再單純著眼於短期經濟波動的調節,而是發展演變為一種長期經濟增長管理政策。
這裏需要特別指出,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宏觀調控是在市場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對市場的矯正、彌補,而不是對市場的替代。西方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試圖改變對微觀經濟活動主體的激勵,而不是幹預其具體行為,其目的是通過微觀經濟活動主體的激勵體係的變動,影響投資、消費、出口、就業、GDP等經濟總量的變動。宏觀經濟政策並不關注或者並不期待引導出整體劃一的個體行為,宏觀經濟政策追求的是總量效果。在西方主流經濟學中,與宏觀經濟政策相配合的是微觀規製政策。微觀規製政策以強製性的手段幹預個體行為,它關注和追求的是整體劃一的個體行為。也就是說,在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幹預政策體係中,宏觀經濟政策和微觀規製政策的價值追求、運行機製和政策工具是截然不同的,兩者分工明確而又相互配合。
總的看來,當代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政府對本國經濟的所謂宏觀調控在總體架構上大都沒有超越宏觀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的範式。但是,由於各個國家的國情不同,各國的宏觀經濟政策也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