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問題的提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的一麵旗幟,我國的土地公有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石之一。我國的土地製度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同時它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規則係統。說它獨特和複雜,至少有兩個方麵的原因:
一是中國全麵實行土地公有製,包括土地國家所有製和土地集體所有製。土地公有製在法律上的表達方式,在世界範圍內尚未形成統一的立法例,迄今為止在中國同樣也沒有達成社會共識。也就是說,土地公有製在法律上還是一個很難清晰表達的範疇,尤其是我國的土地集體所有製,更是難以從人類社會已有的法製資源中找到與之對應的法律概念。在人類社會迄今為止的地權形式中,私有地權已經成功地被法律清晰勾畫出來。很顯然,不能被法律表達的製度,就無法給當事人提供穩定的預期和激勵。當代中國正在走入法治社會,把政治經濟學或政策意義上的土地公有製在法律上表達出來,是建設社會主義法製的基礎工作之一。但這項工作,我們才剛剛開始。
二是當代中國仍然正處於社會大變革中,製度變遷是社會變革的顯著特征,而土地製度變革又首當其衝。可以說,從新中國成立到今天為止,中國土地製度的調整、改革和演變一刻也沒有停止過。今後,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土地製度的演變和調整還將繼續下去。從認識論的角度看,這樣一個正在變遷中的規則係統,必然是一個複雜而難以把握的東西。
在世界一體化潮流中,這樣一套獨特的土地製度對中國的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等產生了深刻的、辯證的影響,形成了當代中國的獨特的國家、產權和市場(社會)關係。從微觀經濟層麵觀察,由於土地公有製以及與之配套和適應的政府管理體製的存在,中國的地方政府不單在提供區域性公共物品和社會服務,而且本身還以“企業”的身份在行動。當前,中國地方政府還是一個經濟活動主體,是農用地非農化開發的第一行動團體,是第一序位的“土地開發商”。因此,隻要土地公有製存在,中國的市場經濟就必定有別於典型意義的市場經濟,市場在中國經濟社會資源配置中的機製和作用也必定具有中國特色。從宏觀經濟層麵看,中國的宏觀調控也必然由於土地公有製而有別於典型市場經濟國家的宏觀調控。2003年下半年以來,中國提出並實踐了“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這樣一種探索正是國家和市場關係的中國特色的表現之一。
既然土地公有製這樣一套規則係統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如此深入和廣泛,那麼,不管土地製度這套規則係統怎麼複雜,我們都要盡可能地把握它、認識它,在此基礎上去駕馭、改造和完善它。這裏繞不開的一個問題是:我們可不可以搞土地私有化而一勞永逸地解決土地公有製存在的諸多問題呢?對此,當然會有多種答案。
土地公有製是一個利弊共生的製度安排,它的弊端這裏不贅述。其實,土地公有製提供的產權關係的“模糊空間”,恰恰應該是土地公有製的特色和生命力之所在。尤其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講,這一“模糊空間”提供了政府在經濟超趕中發揮主導作用並促進後發性優勢轉化為現實的博弈平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如大規模的征地、工業園區的開發、超常規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近年來房地產業的崛起和輝煌,等等,無疑都與土地公有製提供的“模糊空間”有很大的關聯。
應該承認,土地製度是影響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重要杠杆之一,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在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在趕超世界先進並和平崛起過程中,政府勢必要發揮動員和集中社會資源的優勢,而政府得以發揮這一優勢的基石就是土地公有製。未來中國土地製度的改革和變遷,就連對地權的物權法保護,都不能輕易丟掉這一基石。在這一邏輯之下,從現在起到21世紀中葉,中國的土地公有製度,從而中國的地權,恐怕要在堅持土地公有製原則的前提下,沿著一個興利除弊的獨特的路徑持續而緩慢地發展著、演變著。
基於上述視角,本書擬在中國轉型發展的宏觀背景下,著眼於土地公有製及相關政策和法律製度安排對當代中國發展的深入、廣泛影響,提出和論證地根經濟這一研究範式,探索當代中國轉型發展進入地根經濟特殊階段的規律和特征,在此基礎上,將這一研究範式初步應用與土地宏觀調控分析,試圖對土地宏觀調控的性質、原理、機製、政策體係,以及土地宏觀調控在我國宏觀經濟調控全局中的地位、發展趨勢等,進行總體的、框架性、概念化的梳理、把握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