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7章 失誤家教事例評析(3 / 3)

百園是由60多歲的曾祖母帶大的。曾祖母畢竟是隔了兩代的老人,她對楊家當時唯一的第四代傳人——百園,所能給予的除了吃飯玩樂等物質上的關愛,就是行為上的嬌慣、寵愛和無所管束的放縱。當曾祖母越來越滿足不了他的物質要求時,小百園開始說謊,開始賒欠小商店的商品,開始四處遊蕩。老太太實在無法忍受了,就把他攆到媽媽那兒去了。(0至6歲這一學前階段,是開發兒童智力、培養其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因為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百園被耽誤了。)

李繼珍自從1991年離開百園之後,於1992年嫁給了鄰村的範氏農民,並生育一個女兒。由於忍不住對兒子百園的思念,逢年過節她總忘不了偷偷地去看看百園,這又引起了新的矛盾。李繼珍不願割舍對兒子的思念,終於再一次離婚,孤身一人回到娘家。這時,已到了1997年夏天,可憐的小百園已經7歲了。百園的父親經過5年的磨難,已經有所悔悟。他三番五次地來到李繼珍的娘家,希望李繼珍看在百園的分上再回到楊家。1997年11月,李繼珍第二次踏進了楊家的大門。

李繼珍回到楊家時,小百園已經養成了說謊、偷竊、賒欠、逃學等不良習慣。1997年9月,百園在父親的護送下上學了。他不好好學習,看到同學的好玩具、好吃的東西,很羨慕,沒有錢買先是到校外的小商店裏賒欠,賒欠多了,店主就找他的曾祖母、父親要賬,有時還去找學校的老師告狀。賒欠不到東西,他就開始偷竊。老師批評他,教育他,他雖能當時認錯,但過幾天又犯了。1997年11月,他的母親和父親團圓時,遊蕩慣了的他接受不了母親簡單而粗暴的管束,開始夜不歸宿,常常在場邊、草堆和親戚家中過夜。父母到處尋找,找到後,不打即罵。為躲避打罵,小百園再次逃夜,形成惡性循環。斷斷續續上了三次一年級的百園,終於在1999年4月被學校勒令退學——讓家長帶回,不允許再到學校上課了。

退學回家的百園野性越發不可收拾,哄騙小朋友的遊戲機,偷竊鄰居的手表和銅鎖換錢用。農忙時,叫他在家看門,他卻溜到鄰居家翻箱倒櫃,看什麼好拿什麼。父親叫他放羊,他準備把兩頭羊以130元的低價賣掉,因為買主看他年齡太小而不敢成交。1999年,小百園為了“見世麵開眼界”,從鄰居家偷走10元錢乘中巴到東海縣城玩耍。一天下來,10塊錢早已用光。他靈機一動,以30元的價格雇了一輛機動三輪車送自己回家。到家後,父母隻得從鄰居家借來錢把司機打發走。眼看小百園捅的漏子越來越大,李繼珍和丈夫越發著急和煩惱,重複過多次的說教,都歸無效。萬般無奈,那天她采納了百園叔叔的建議,用鐵鏈把百園鎖在窗戶的鋼筋上,自己出去扯草做飯了。但不一會兒的工夫,小百園就把手上的鎖給卸開了,接著他把窗戶上的鎖砸壞,把拴著他的鐵鏈子藏進了地窖。小百園再一次逃離了這個愛他、恨他、打他的母親。百園5天沒有回家,李繼珍和丈夫四處尋找,但終不見兒子的影子。

1999年6月13日下午,小百園再一次潛入鄰居家,竊得現金150元,來到村邊商店內,買來啤酒、花生米、油炸蝦子、火腿腸等物,召來幾個小朋友,學著大人的樣子邊吃喝邊“拜把子”。得知消息的李繼珍和丈夫一起陪著鄰居騎自行車趕到商店,好心的店主把扣下的100多元錢退給了百園的父母,百園的父母又把錢還給了失主。隨後,三人把瀟灑夠了的百園帶回了家中。

當晚,“恨鐵不成鋼”的李繼珍再也無法控製自己暴躁的脾氣,她先後用巴掌、手扶拖拉機上的三角皮帶、塑料鞋底反複擊打小百園的臂部、背部、腿部,問百園“知不知錯”、“改不改”。百園卻一言不發,也不求饒,越打越生氣的李繼珍直到打得筋疲力盡方才罷手。(家長的粗暴管教形成孩子的逆反、對立和偏執心理。)此時已是6月14日淩晨1點,她把百園安頓睡覺,自己回到了房間呼呼大睡。一覺醒來,她發現心愛的兒子已經斷氣。悔恨交加的李繼珍痛哭不已,在家人的勸說和開導下,她到公安局投案自首。

評析:

悲劇都是一步步失誤釀成的。

李繼珍和丈夫沒有為百園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家庭動蕩、母子疏遠,使百園先是無人管教,後是管教不當,加之操之過急,以打罵代替教育,用鐵鏈鎖住兒子,用三角皮帶抽打兒子,結果釀成死了兒子又坐牢的悲劇。這一步步的失誤,無不留下一個個深刻的教訓。

這件事也從另一個側麵反映了法治教育的緊迫性和重要性,說明了《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規在農村宣傳力度不夠。《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第二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學校和教師不得對學生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對品行有缺陷、學習有困難的兒童、少年應給予幫助,不得歧視。”而學校卻勒令百園退學,讓他在社會上遊蕩,喪失受教育的機會;母親李繼珍對兒子“恨鐵不成鋼”,貫以毒打。這些做法都嚴重地違反了法律,必然造成惡果。學法、守法,是絲毫含糊不得的。

七、外界汙染——疏於防範缺引導

孩子活躍的思想、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們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興趣。

而家門內外、街頭巷尾,碟片、遊戲機、網吧、歌廳……五光十色的世界中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對孩子形成巨大的誘惑和衝擊。父母倘不能幫孩子辨別良莠、激濁揚清,則孩子難免近墨者黑,帶給家庭的往往就不隻是“成長中的煩惱”。

孩子迷上遊戲機,學習成績下滑,母親性情暴烈,以打代教,采取了一係列嚴厲措施。但是這終究沒能阻擋住遊戲機的誘惑,兒子不但沒有收斂,反而愈演愈烈,並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事例七:

親娘不敵遊戲機,兒子入魔殺性起

1999年5月中旬,在地處渤海之濱的冀東某市,發生了一起少年弑母案。案件的兩名犯罪嫌疑人,一個是被害人的親生兒子小斌,一個是小斌的同學小林。令人驚詫的是,這兩人都不滿16歲,又是同一中學的初三在校生。

在遊戲機的誘惑下

小斌的父母是一對事業心很強的夫婦,對兒子,他們也寄予了厚望。他們給兒子取名叫小斌,就是希望他成人後文武雙全。小斌從小就聰明伶俐、活潑好動,不僅為爸爸媽媽所喜愛,就連左鄰右舍的叔叔阿姨們見了他都喜歡逗上幾句。

市場經濟的大潮賦予每一個人施展聰明才華的機會。小斌的爸爸楊某在自己的奮鬥下,由一個普通的職員晉升到了副廠長的職位。他走上領導崗位之後,一年四季在外四處奔波,很少顧及家庭和兒子,家庭的生活重擔和教育培養子女的責任無形中就落在妻子的身上。妻子是一位性格直爽、脾氣倔強的女性,受過中等程度的文化教育,供職於市裏某單位,從事財務工作。

1990年,7歲的小斌結束了無拘無束的幼兒生活,成為該市某小學的一名學生。小斌憑著自己的刻苦學習,再加上母親的嚴厲管束,成績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小斌有一個幸福富裕的家庭。身為廠長的父親為家庭掙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從小斌懂事時起,他就感覺到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同於他人的優越家庭中:一年四季時尚的穿戴,豐盛的一日三餐,隨心所欲的日常開銷,再加上別人對自己不絕於耳的誇獎和稱讚……所有這些,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滋生了一種優越於他人的虛榮心,漸漸的,他傲視一切的目光使許多同學開始疏遠了他。處於發育成長期的小斌需要歡樂,但由於他與同學們不合群,上課之餘他陷入了深深的孤獨之中。為尋找歡樂和刺激,在幾個同學的起哄和誘使下,他開始到一家遊戲機廳消磨時光。那年他才11歲,很快地被遊戲機吸引住了。每逢放學,他便跑到遊戲機廳玩起遊戲機,一坐就是半天,兜裏的零用錢像水一樣嘩嘩地流進遊戲廳老板的腰包,在遊戲機的誘惑下,小斌的學習興趣迅速下降,學習成績便很快滑了下來。(家長從小驕縱孩子,必然埋下不幸的種子,日後欲改,難度就大了。)

不久,媽媽發現了兒子的異常表現。在一次嚴厲的斥問後,小斌戰戰兢兢地向媽媽如實說明了一切。這位性情暴烈的母親聽完兒子的“交待”後,氣得臉色鐵青,幾乎沒有什麼猶豫,便揮手向兒子的身上打去。她一邊打,還一邊不解氣地罵道:“我打死你這個冤家!看你還敢不敢去遊戲廳玩?看你還敢不好好學習!”(此時,母親如講究點教育辦法,可能還可以挽救孩子。可惜,這位母親有知無識,隻知打罵,又埋下仇恨的種子。)

一陣狂虐之後,兒子帶著淚跡上床了。望著躺在床上進入夢鄉但眼角掛著淚珠的小斌,媽媽也趴在床上泣不成聲。作為母親,她內心的矛盾與痛苦絲毫不亞於兒子。

高壓舉措已不靈驗

為了剪除小斌玩遊戲機的念頭,媽媽開始對兒子采取一係列的管束措施:

——減少了平時兒子零用錢的數目,使小斌因手中無錢而不能去遊戲機廳玩。

——加強了對兒子日常課餘時間的監控,規定兒子下課後不許在外玩耍,要按時回家做作業,在時間上不給他自由活動之機。

——對兒子發出恐嚇警告,聲言若再發現玩遊戲機,必須嚴加懲罰……

媽媽采取的“高壓”舉措,一時間還真的在小斌的身上發揮了作用。此後,小斌每日按時上學,回家老老實實做作業,學習成績很快又趕了上去。望著步入正途的兒子,媽媽的心稍稍安頓了下來。轉眼間,小斌小學畢業,並很快就近升入了頗有名氣的市裏某中學。

雖然媽媽的嚴厲管束曾使小斌一時不敢涉足遊戲機廳,但他的心卻時常向往著那個神秘之地。就在這年的冬天,爸爸廠裏業務忙,經常出差難得回家住上幾日,媽媽在單位也忙著對賬和結賬,不斷加班加點,獨自一人失去管束的小斌,又壯著膽邁進了遊戲機廳。

在久違的遊戲廳內,坐在遊戲機前的小斌如魚得水,一玩就是老半天,玩得忘乎所以。一連幾天下來,小斌傻眼了,不僅以前積攢的幾百元扔進遊戲廳內,而且還欠了老板幾十元錢。

小斌怏怏回到家中,越想越氣,越想越不服氣。他要把輸掉的錢撈回來。他想到了家裏櫃中的錢,欲去拿,但又怕媽媽發現後難逃皮肉之苦。猶豫半天後,最後下決心:“管她呢,先玩了再說。”他打開錢夾,從中拿出幾張10元鈔票,畢竟是第一次從家裏偷錢,他怕媽媽發現,有些心驚膽戰。(僥幸心理,往往是青少年走向錯誤之路的一種誘因。)

再玩的結果可想而知,他又輸了個一敗塗地。

很快,媽媽發現錢夾裏的錢少了,她從錢少的數量上判斷,很可能是兒子所為。當天晚上,她將兒子從睡夢中喚醒。望著怒氣衝衝的媽媽,小斌沒敢隱瞞,如實說明了拿錢的經過和用途。兒子舊病複發實出乎她的意料之外,幾乎沒有什麼更深的思考,重重的一掌已經落在兒子的頭上。兒子本能地用雙手護住腦袋,怯聲討饒道:“媽,我下一次不敢了還不行麼!”回答小斌的仍是一陳臭罵和擰打。

然而,此時的小斌已不是幾年前的孩子了。

小斌再次遭到媽媽的毆打後,本能地對媽媽產生了深深的厭惡。出於一種不願屈服的心理,他再次邁進了遊戲機大廳。因為兜中無錢,他隻好賒著賬玩。

媽媽自從將兒子痛打一頓後,也曾認真地考慮了下一步該如何教育好兒子。她也想到了學校,想給教師講兒子偷錢的事,希望得到學校和老師的配合。但她轉念又想,兒子雖然偷的是自家的錢,但畢竟是偷啊,傳出去名聲不好聽,對孩子在社會上處事和對自己都不利。最後,在家醜不可外揚的觀念支配下,她選擇了還是自己教育的方式。(這位母親的教育方法屢屢失誤,同時又喪失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配合協作的良機。)

她將兒子的所為告訴丈夫。聽完妻子的講述後,丈夫雖然也感到驚訝,但對兒子的疼愛使他沒有像妻子那樣暴跳如雷,隻是將小斌叫到跟前,嚴厲地訓斥了幾句,並嚴令他今後不許再去玩遊戲機。此事就這樣過去了。(事態嚴重,父親失職。簡單的命令代替不了深入細致的教育、感化,這種命令的效果是短暫的、表麵的,實際效果往往是零。)

媽媽對兒子又采取了以前所用過的措施,但這次不再靈驗了,因為小斌已經有了對付她的辦法:不給零花錢,就去偷,但不再偷家裏的,主要偷親戚的、爸爸媽媽朋友的;平時學習抓得緊些,不讓功課落下,不讓媽媽抓住把柄;放學後媽媽不讓在外玩,就想方設法編謊話欺騙她。小斌耍盡了鬼腦子,依然泡在遊戲機廳內,有時為了防止媽媽的尋找,幹脆與她玩起了“捉迷藏”。

他殺死了親生母親

兒子的急劇變化和不服訓教,使媽媽又氣又急,但又束手無策。在經過一番深深的思考之後,她做出了一個痛苦的選擇:辭去公職,集中精力管教兒子。(愛子之深,不計代價,但就是不注重方法。)

她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丈夫。在此之前,丈夫也曾為兒子的事情找到開遊戲機廳的老板,告訴他不要讓小斌賒賬玩。但這位見錢眼開的老板表麵上笑臉相迎,點頭“是、是、是”,但他扭頭一走,該怎麼著還怎麼著。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妻子辭職也好,省卻自己牽掛家裏的後顧之憂,隻要兒子將來能有一個好的前程和歸宿,值得。有了丈夫的支持,妻子不顧親朋好友的勸說和單位領導的誠摯挽留,很快辦妥了辭職的一切手續,回到家中開始履行監管兒子的“神聖職責”。

自此後,在生活上她經常變著花樣給兒子煮飯燒菜,盡量使小斌吃得可口如意;平日裏,她對兒子的課外行動盯得很緊,放了學隻要小斌不按時回家,她就心急火燎地跑到學校或遊戲廳裏去找;一旦發現兒子貪玩或打遊戲機,她不是舉拳就打,就是一頓臭罵,從不考慮場合或顧及兒子的自尊……在她看來,兒子是自己的,愛他是我的權利,打罵嚴管也是我的自由,對不聽話的兒子不打不罵是不會成器的。(確有“不打不成器”的老話,但那是在專製社會形成的。在社會專製的氛圍下,打罵教子,也許還有點效。時代不同了,打罵有違法製,有違人權。)

然而,媽媽的一片苦心並沒有換取兒子的理解。相反,小斌對母親的抵觸情緒越來越大:媽媽不讓玩遊戲機,他偏要變著法子玩;沒有錢,就繼續偷。他在心理上和媽媽的對立越來越強,漸漸地給媽媽記上了仇,母子之間的矛盾由此也越來越深。

1999年3月中旬,遊戲機廳的老板找到小斌催要欠賬。春節以來,小斌玩遊戲機已賒欠了一筆不小的數額,去哪兒弄這筆錢呢?走投無路中的小斌又想到了偷。他從一個親戚家裏偷了數千元還清了欠賬,還有節餘,又偷偷摸摸地玩起了遊戲機。

親戚家很快發現錢被人盜,並且分析錢是小斌偷的。小斌媽媽起初也不敢相信兒子有那麼大膽量去偷這麼一大筆款。但經過嚴問,很快證實了親戚的猜測,兒子的確是賊膽包天。緊接下來的事可想而知,小斌又遭到了媽媽有生以來最厲害的一次痛打。毆打中,盛怒之下,媽媽一腳踹在小斌的肋骨上,使小斌一連疼了好幾天。

這次被毒打之後,小斌產生了要殺死媽媽的邪念。

怎樣殺死媽媽呢?小斌苦苦謀劃了幾個方案:直接用刀殺吧,下不了手,況且媽媽力氣比自己大,一個人難以對付。於是,他想到了書報上經常刊登的投毒殺人,決定用投毒的方式實現自己的目的。

為了不使別人對自己的行為產生懷疑,小斌開始物色幫忙的對象。他選擇了曾向他借過錢關係比較“鐵”的同學小林。

一天下午,小斌在學校操場找到小林,將他拉到僻靜處,向他直言了要將媽媽幹掉的想法,請他幫忙找點毒藥。

小林一聽,驚得瞪大了眼睛。小斌見小林那吃驚的樣子,便不耐煩地說:“你夠哥們兒意思麼?要夠的話,就幫我幹,事成後我給你400塊錢。”朋友的義氣,金錢的誘惑,打動了小林這位不滿16歲少年的心。他答應盡全力幫助小斌出出心頭的惡氣。

很快,小林從別處給小斌搞來一包鼠藥。

當天吃晚飯時,小斌趁媽媽不備,將藥撒進了湯盆內。慶幸的是,那餐飯,媽媽隻喝了幾口湯,覺得味道不對,便將湯倒掉了。

見投毒沒能藥死媽媽,小斌又找到小林商量對策。最後兩人商定,趁小斌爸爸出差不在家之機,勒死媽媽。

5月14日,小斌知道爸爸今天外出中午不回家,便打定了下手的主意。而此時在家裏的媽媽已忙乎了大半晌,為平日裏愛吃水餃的兒子包餃子,煮了茶葉蛋,準備讓兒子回來後食用。她哪裏知道,已經難以理解她一片愛心的兒子,放學回來就要殺她了。

中午12時許,小斌和小林來到了家中。為給小林下手創造條件,一進門,小斌便謊稱作業本丟在家裏找不見了。媽媽不知是計,一聽便彎下身幫著兒子四處尋找。此時,小斌向小林使了一個動手的眼神兒。體格健壯的小林趁小斌媽不備,用胳膊猛地從背後勒住其脖子。遭到突然襲擊的小斌媽知道事情不好,她一邊竭力反抗掙紮,一邊用渴望的語調呼喚著兒子:“斌斌,快來救媽媽,快來救媽媽。”而此時的小斌已經失去人性,隻見他躥上前去,一手捂住媽媽的嘴,一手按住媽媽反抗的手,在兩人的緊張配合下,小斌媽很快被勒死了。他們把她的屍體抬到了院中的地窖內,然後又若無其事地背著書包向學校走去。

當天晚上,丈夫回來後不見妻子在家,便問兒子媽媽去哪兒了,小斌搪塞說不知道,便早早上床休息。

第二天清晨,丈夫見妻子一夜未歸,便慌了神兒,四處打電話、串門尋找,均未找到妻子的下落。上午10時許,丈夫在往地窖裏放東西時,發現了妻子的屍體。

公安幹警接到報案後,迅速趕到現場。

經過調查和群眾反映,公安幹警得知小斌和媽媽平日裏母子關係緊張和近日小斌又遭其母毒打的情況,推斷小斌有殺人的動機,遂將小斌確定為重大犯罪嫌疑人。果不出公安幹警所料,在公安機關的傳訊下,小斌交待了與小林合夥殺害其母的經過。很快小林被緝捕到案,供述和小斌一致。

至此,這起震驚社會的少年弑母案被公安機關迅速偵破。一個為泄憤而弑母,一個為金錢所誘而殺人的兩名少年殺人犯落入法網。

評析:

一個16歲的少年,竟然夥同他的同學,殺死自己的母親。真是泯滅人性,喪盡天良,令人發指。

憤慨之餘,還需反思:一個從小就討人喜歡的孩子如何一步步變壞的?迷打遊戲機,走火入魔。因此,我們再次呼喚,各地應加大力度,綜合治理,嚴禁遊戲機場所對中小學生開放。但在這起悲劇中,親娘不敵遊戲機、打罵未治兒頑症,教訓也是深刻的。

少年期是兒童期向青年期過渡的一個轉折時期,心理極不穩定,變化很大,在整個人生心理發展階段中占特別重要的地位。這個時期的孩子,很容易學好,也很容易學壞。所以,教育難度最大,更需要特別用心,特別講究方法,最忌諱放任放縱或簡單粗暴。

由於小斌的父親常年在外四處奔波忙經營,很少顧及教育孩子,這也是一種“放任”。母親竭盡所能,甚至不惜代價辭掉公職在家專一管教孩子,其用心何等良苦。但教育方法不對頭,隻急躁無耐心,隻阻堵不疏通,隻打罵不引導。這種簡單粗暴的做法,不僅不能糾正兒子的毛病,反而激發兒子的逆反心理,終於導致這場悲劇。由此可見,家長們必須學些心理知識,學些家庭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