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7章 失誤家教事例評析(2 / 3)

小玲的父母是一個小單位的工人,收入不高。在班裏,小玲的學習是最好的,但她的衣著卻是最樸素的。學校組織了一次春遊活動,全班每個人要交100元作為費用,而小玲卻因家裏拿不出這筆錢沒能參加。春遊活動結束後,同學們聚在一塊兒興高采烈地討論著,唯獨小玲坐在一旁一聲不吭。在同學麵前小玲滿不在乎地說:“我不喜歡去春遊。”而那天她卻是悄悄地哭著回家的。她懷著怨恨的心情回家向母親抱怨,母親告訴她:“一定要讀好書,打敗其他人,將來出人頭地賺大錢,才能有好的享受。”在此後整整一個星期裏,她不與任何同學講話,敵視的情緒在她心裏一點點地滋生。(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家長應注意教育孩子,如何正確對待競爭,並以良好的行為去影響孩子。這位母親自身品質差。如此教女,隻能讓女兒以損人開始,害己結束。)

有一次,小玲的同學在做練習題時有些問題不懂,跑到小玲的家裏向她請教。小玲對這個同學說:“對不起,我也不懂怎麼做。”這個同學疑惑地說:“這些題上次考試你不是全做對了嗎?”小玲想了想還是說:“我已經忘了。”這個同學走後,小玲得意地對父母講:“我是故意不告訴她的,否則教會了她,以後考試她就可能超過我了。”父母都誇她有自我保護意識。還有一次,母親病了,小玲放學回家後沒能按時吃到飯,她連聲埋怨母親浪費了她的時間,自己跑到外麵吃了東西就回來看書,對病臥在床的母親不聞不問。母親病好後,對小玲沒有一句怨言,還向鄰居誇耀小玲的學習意識很強。(這種思想與行為乖戾之處沒能引起父母的注意,反而助長其向極端方麵越滑越遠,這是做家長的可悲之處。)

中考時,小玲果然不負所望,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本校高中。

令人想不到的是,開學那天,小玲見到以前那位去家裏向她請教習題的同學,考分比她差一大截,卻因交了高價錢給學校,也升上了本校高中,且與她同班,小玲憤怒了:我付出了多少汗水和淚水才贏得今天這個地位,而你隻是交錢就能與我平起平坐……開學幾個星期,抵觸情緒強烈的小玲表現異常。她覺得這個社會太不公平了,她辛辛苦苦讀了這麼多年書,到頭來還不如人家有個好父母。怨恨與難以自抑的憤怒一點點在內心滋生起來。小玲每天陰著臉來上課,不跟誰講一句話,動不動就對同學破口大罵。她開始在課堂上頂撞老師,還時不時與同學吵架,老師布置的作業她從來不做。被班主任嚴厲批評之後,小玲便在課堂上撒野。小玲覺得自己父母沒法跟其他同學的父母比。不久,一向對父母唯命是從的小玲堅決拒絕上課。最後,父母隻好為她辦了休學手續。

休學之後,小玲整日在家無所事事,很快就變得委靡不振,脾氣越來越暴躁,動不動就亂扔東西罵人。小玲的父母怎麼也想不通發生在小玲身上的巨大變化。他們焦急萬分,但也束手無策。無奈,小玲的母親每日上班便帶著小玲一起去。母親忙忙碌碌地工作著,小玲則目光呆滯地坐在一旁。與原先那個反應靈敏、聰明伶俐的小玲相比判若兩人。

想起小玲的前途,她的父母黯然神傷。

評析:

小玲父母的教育最終失敗,就在於沒能讓孩子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我們不能不看到,小玲的競爭態度實際上被引向了一種孤獨型的、陰暗心理的,以至仇恨性的褊狹方向,它早就被埋下了內在的對抗因素,充滿剛性,一遇複雜的社會情境,就容易折斷,突然崩潰。

我們提倡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學習一種公平規則,學習一種與群眾協調相處的本領。而不少家長忽略了讓孩子逐步領會遊戲精神、掌握遊戲規則,這使我們缺少了一種教育策略。成人社會和家長應該認識和利用這種可以天然“解壓”的方法。一個小孩,萬萬不能脫離了兒童群,即童年遊戲的夥伴群。這一“群”的重要性,就在於它天然地幫助孩子適應社會化的進程,或者說它通過“玩”和“玩法”,自然而然地引導著小孩適應如何在人群之中應付那些原本如此和必然發生的事情。遊戲的“規則”,是一個可以大到涉及人類及社會種種行為的問題。凡遊戲,包括兒童遊戲群,都會自動派生出一套規則,它會以一種暗示的方式讓孩子們適應未來的社會運轉規則,懂得社會是怎麼回事,經受得起競爭和輸贏,從而培養成一種既積極進取又輕鬆解脫的富有彈性的人生態度。

四、有愛無教——嬌子過頭反害子

種莊稼,不能不澆水,但水澆多了,莊稼會溺死。

教孩子,不能沒有愛,但必須愛得適度,愛得理智。溺愛是一種愚昧的愛,往往會在甜甜蜜蜜之中毀了孩子。

俗話說:“嬌子如殺子。”但如今仍有許多家長把獨生子女當“小皇帝”,這種以新形式出現的溺愛,影響著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再苦不能苦孩子”,這話對。“再富不能寵孩子”,這話更對。這是從多少教訓中總結出來的,值得父母們深思。

雖然不是親生,父母對孩子卻是疼愛有加,可孩子根本不按父母設計的軌道運行,被學校除名,不肯打工,好逸惡勞,終因盜竊被關進了鐵窗,釀成了一起人間悲劇。

事例四:

溺愛養禍害,活活氣死娘

2000年5月6日,重慶市萬州區某職工宿舍院內,沒有了往常的歡聲笑語,低回悲婉的哀樂聲在青紗白花間緩緩地流淌著。年僅18歲的杜大華在兩名公安警察的監視下,滿懷悲痛和懺悔,長跪在母親的遺像前——媽媽呀,你是被我這不爭氣的兒子給活活氣死的呀!我不該一念之差動手偷6000塊錢啊!

雖是養子,卻勝過親生骨肉

凡是知情的人都無不為杜大華的今天吃驚,為杜大華的養母(實際上是其姑姑)的死惋惜,杜大華的父親更是幾天滴水不進,一言不發。

那還是1978年,杜父不顧家人和親友反對,與患有心髒病但又青梅竹馬的愛人進了洞房。兩年過去,三年過去了,看見比他們還後結婚成家的年輕夫婦們都先後當了爸爸媽媽,他們好羨慕。特別是妻子,還多了許多愧疚,總覺得對不住丈夫和家人。正好在1982年,她的家住農村的哥嫂生了二胎,他們本來已有一個兒子,隻是因為想要一個女兒,就又偷偷地懷了孩子,誰知偏偏又生了一個兒子,不得不承受處罰。知道這個消息,老杜夫婦倆一陣高興,急急忙忙地趕到鄉下,同哥嫂商量領養了這個男孩。就這樣,杜大華被這對渴望有個孩子的夫婦帶回了城裏。盡管不是親生骨肉,夫婦倆對他卻比親生兒還親,那種疼愛勁兒連鄰居的孩子們都對杜大華投來許多嫉妒的目光。1997年全國郵政和電信工作分家後,老杜在電信局任工程公司負責人,妻子則在郵政局工作。因為近年電信工程施工任務繁重,老杜經常下鄉不在家。孩子一天天長大,老杜既擔心妻子的身體,更擔心孩子的學習和品德,於是就讓妻子請了長假,一方麵可以好好歇歇,把身體調養好,另一方麵也可以多照顧兒子。老杜每次回家都要把學校老師請到家裏了解兒子的情況,每次回家都要在兒子睡後檢查兒子的學習情況至深夜。這年上半年是兒子初中畢業的關鍵時刻,按兒子平時的成績和表現,考上重點高中是沒有問題的。老杜夫婦倆幾個月一直就這樣想著,也為了這美好目標,他們想盡一切辦法讓兒子吃好睡好。杜大華就像國寶大熊貓一樣,被百般嗬護著,被無微不至地關懷著。

當一家人暑假期間從青島、北京、北戴河旅遊回來,老杜不禁傻了眼:這小子的分數距普通中學錄取線都還差好大一截呢!沒辦法,老杜也不敢怎樣——兒子早已知道自己不是親生的,甚至還私下去找過自己的生父生母。他們夫婦倆覺得,不管怎樣,花大錢也要讓兒子有個高中文憑。他們四處活動,托了許多關係,花了許多錢,僅電話費、車費就花了差不多千把元,請客送禮就不說了,好不容易才使他讀上了距城區30公裏的一所中學。沒想到僅一個學期下來,學校就通知老杜:務必到校領人。

盡管如此,老杜夫婦倆還是默默地將苦水往肚子裏咽——有啥辦法?雖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但十七八年下來,一塊石頭也焐熱了。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隻要孩子不學壞就行!

順手牽羊走上犯罪之路

老杜對兒子實在沒轍了,就找到自己在外地某電信局工程公司的徒弟,讓兒子到他那裏打工,以免無事生非,然後等下半年再想法子讓他參軍,到部隊上去鍛煉。(老杜夫婦倆“愛”過了頭,這樣一味縱容,隻會助長孩子不成熟的心理,最後適得其反。)

可杜大華根本沒有按他們設計的軌道運行。不僅是煙酒全能,而且在社會上結識了一幫豪爽的哥們兒,成天在一起吃喝玩樂。盡管老杜的徒弟盡量為他安排輕鬆的活,開較高的工資,但杜大華還是嫌打工辛苦,每月工資五六百元錢也不夠用,於是幹不到兩個月,連行李都不帶就又回去了。

那是4月中旬的一天上午,老杜已經調回局裏一段時間了。杜大華到父親那兒去玩。吃過中午飯後,職工們有的回家了,有的在打牌。無意之中他看到另一間辦公室的門沒鎖,推門進去,沒有人在裏麵,隻見辦公桌上一隻女式挎包,連拉鏈都敞開著,杜大華隨手掰開一看:哇,好大一摞百元大鈔,起碼五六千吧!心想這下可以和哥們兒一起瀟灑幾天了,還可以買個早就想買的手機呢。

於是,杜大華一把抓上錢,一下關上門,盡管心頭有點兒虛,但仍故作鎮靜地走下辦公樓——他要去買手機,買個好一點的玩玩兒!

6000元錢,毀了自己也毀了家

那天下午一上班,電信局的唐某一看錢沒有了,就急了。這是一個在廣州打工的親戚寄回的彙款,她幫忙取回來,可還沒來得及轉交就遭偷了。她趕忙一邊告訴了局保衛科的同事,一邊打電話向公安局報案。盡管公安局對這事相當重視,但現場留下的線索太少,案件一個多星期也沒有進展。若不是杜大華自己暴露,也許這就是個無頭案了。4月23日,他又到局裏去玩,聽到一些人正談起這事,他不但不緊張,反而還大大咧咧地說:“公安局真沒用,一個案子這麼久了還沒有捉到人!”在場的任何一個人都對他沒有絲毫懷疑,唐某還像逗小孩子一樣問道:“大華,你看到的呀?”“嘿!當然啊,我看到那陣你們辦公室沒關,一個穿我一樣衣裳,個子也跟我差不多的人進去,拿出錢用報紙包起就走了!”唐某覺得這是一條重要線索,於是報告了公安局治安科。

公安局的民警迅速找到杜大華了解情況。他竟然像講述他見義勇為的故事一樣,“自豪”地講了全部經過,講完後還說:“叔叔,這些錢我隻是花3150塊在街上買了一個手機,買了幾包中華煙,準備請幾個哥們兒喝酒,都一直還沒有搞成。我回去把這錢加上我壓歲錢湊6000塊錢給你們送來!”(連起碼的法律常識都不懂,這種“單純”讓人實在是既可恨又可憐!)

杜大華原以為還清了錢關幾天就出去,就沒有事了,可法律不是鬧著玩的,民警把事情嚴重後果一講,杜大華立刻呆住了。當地報社記者知道這件事後,感到很有典型意義,就寫了一篇長篇報道,刊登在顯著位置。巧的是,那天杜大華的生父到城裏去辦事,辦完事後等船時閑得發慌,就掏幾毛錢買了一張報紙,一看到這條消息就急了,就匆匆忙忙趕到妹妹家中,想問問到底是怎麼回事。杜母本來就有心髒病,事情發生後,家裏人怕她著急,都瞞著她。這會兒聽說兒子偷了錢還上了報紙,心髒病就發作了。杜父接到電話後趕到家中,火速將妻子送到醫院,剛一送到醫院就去世了。聞訊被警察送到醫院的杜大華,在媽媽遺體前失聲痛哭:“媽媽呀!”這時他與平常判若兩人,陷入無比悲痛之中。

杜大華是那樣悲痛,那樣後悔,為了他媽媽的死,為了他爸爸的一病不起,也為了他自己不知要在這鐵窗裏熬多少時日。

其實,應該後悔的豈止是他……

評析:

糊裏糊塗的杜大華終於在鐵窗裏反思了!然而,真正需要反思的難道僅僅是杜大華嗎?

五、忽視青春期——該導航時未導航

青春期,詩人喻之為美好的花季,但生理學家們卻稱之為“心理動蕩期”或“心理風暴期”。

這時,孩子的身體迅速發育,性生理迅速成熟,但心理上則往往還處於“斷乳期”。這種不同步造成了孩子心態前所未有的敏感和不穩定,亟需父母為他們精心導航。而許多家長對“性教育”和心理輔導又是那樣陌生,於是許多本可以不發生的悲劇便發生了……

家庭失和,孩子無法安心學習。15歲少女早戀並私定終身。嚴父狠狠打了女兒兩記耳光,不準她再與男友來往。女兒記下了仇,與戀人合謀要對父親下手。

事例五:

鎖不住的春心,打不散的早戀

一位年僅15歲的少女,策劃了一幕血淋淋的殺人案,凶手是與她熱戀的男友,被害人卻是她的親生父親。

小安本有一個可稱得上幸福的家庭,父親是啤酒廠的工程師,母親是醫生。夫妻倆都是知識分子,收入不低,生活過得挺富裕,對獨生女兒小安照顧得很好,從小到大,基本上是要什麼給買什麼,光布娃娃大小就有幾十個。但父母各自忙於工作,和孩子在一起學習、談心的時候並不是很多。小安常常是一放學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裏,看書做作業,而後聽聽流行歌曲,看看瓊瑤小說,倒也自在。長得白白淨淨的小安,見人不笑不說話,身處知識分子家庭的她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父母也相信她將來能考上大學,將來學醫或學工。在她上初二時,命運突然發生了變化。由於廠裏效益不好,父親下崗了,晴朗的天空出現了陰雲。下了崗的父親一下子失去了過去的社會地位和收入,陷入苦悶之中,由於麵子原因,一般的工作又不願意去做,隻好在家裏待著。由於心情不好,動不動就發脾氣。而母親因為生活的變故,心裏也不舒服,丈夫一發脾氣,往往也針鋒相對。父母用吵架甚至廝打來宣泄各自的煩惱、壓力,卻沒意識到這一切不僅讓小安無法集中精力學習,而且還給小安帶來了精神傷害,使她成績直線下降。升初三時,小安未能如願考入重點班。小安認為意味著上大學的希望已很渺茫了,她悔恨得痛哭了一場。小安的父母此時沒安慰她、鼓勵她,反而把她狠狠地罵了一通,這讓小安對家庭、對前途更加心灰意冷了。她甚至不願意回到那個整天吵鬧的冷冰冰的家庭,不願麵對整天愁眉苦臉的父母。

正處於豆蔻年華的小安無心學習,常常借聽流行歌曲和看書來排遣不愉快的心情。同時在那個班上,由於大家都認為考大學無望,同學們產生了及時行樂的想法,一些男生女生便經常在一起聽歌、開生日晚會、逛街。寂寞的小安也常被邀請參加這些活動。那些煽情的歌常使她沉溺。她發現班上有個叫小波的同學長得有點像劉德華,就不由得亦真亦幻地把他當做可以安慰自己的人,對他產生了好感,並很快與小波談上了“戀愛”。

小安以“同學”的身份去過小波家幾次,小波父母沒多少文化,但挺有錢。看到兒子把女朋友帶回來,非常高興,對她熱情招待。(這種熱情不可取。因為家長對孩子的早戀負有勸說引導的責任,過分熱情容易助長孩子的這種情感苗頭。)那種家庭氛圍讓小安羨慕不已,於是她決定把自己的未來交給小波,兩個少年就這樣私定了終身。(這麼長的時間,父母為什麼毫無警覺,可見他們對孩子的關心是不夠的。)從此,小安更加無心學習,幹脆向父母提出不上學了。直到此時,她的父母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小安父母雖然平時時常吵架,但在對待小安的早戀問題上意見卻出奇的一致。他們把小安叫到跟前,幾句話沒說完,父親就氣得抬手狠狠地打了小安兩記耳光。摸摸被打得發麻的臉,小安的心徹底地涼了,竟懷疑自己是不是他們親生的。(不講道理光是打,往往就會產生這樣的結果。)母親在旁一邊流淚一邊數落小安。從那以後,無論小安上學、放學,母親都像“影子”似地鎖定了小安。

躁動的心是鎖不住的。父母對她管得越緊,小安就越是想念和小波在一起的自由。父母對她越嚴厲,她就越懷念在小波家的“溫馨”。為了獲得兩人在一起的時間,小安常以學校補課為由讓父親遲1小時來接。一天,當她和小波在霓虹燈下相會時,被無意中早到的父親撞個正著。他怒衝衝地跳下車,當著小波的麵,不由分說地扇了女兒兩記耳光。這兩巴掌徹底打碎了小安對父親的愛,她覺得父親是她的“克星”,想斷送她的幸福和快樂,非除掉不可。經過密謀,小安和小波決定趁小安母親上夜班時動手。那天晚上,當小安父親散步回家開門時,藏在門後的小波手持尖刀衝上去就砍,小安父親奮力反抗,與小波廝打在一起,聽到廝打聲,小安突然害怕父親真的被殺死,就衝上去將他們拉開。

麵對小安父親身上的七處刀傷和身在鐵窗中的兩個花季少年,此案留給人們的思考是非常深刻的。

評析:

這是誰都不願見到的一幕:花季少女指使男朋友手持尖刀捅向自己生身父親。結果父親付出了血的代價,而女兒也要在不該去的地方度過花樣年華。這種慘痛再次警醒我們:對孩子教育大意不得,簡單不得,粗暴不得。

回頭想想這起悲劇,假如當初夫妻不是成天吵吵鬧鬧,假如對女兒的早戀不是以打罵來阻止,那麼大幕或許就不會這樣拉開。不和諧的家庭氛圍醞釀了悲劇的第一步。家庭環境的好壞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關係。正是因為小安父母無休無止的爭吵,打破了小安安寧的生活,讓她感到無愛天空下的痛苦和灰心,她才會在異性處尋找溫暖,而且朋友家的“溫馨”也使她堅定了自己的選擇。發現了女兒談戀愛,小安父母沒有反省自己身上的原因,更沒有冷靜地考慮解決問題的辦法,隻是按照傳統思想和價值觀把它斷定為“劣跡”,簡單地舉起不少家長慣用的武器——打罵,以為這樣就能阻止女兒的早戀。實際上,隨著現代青少年性成熟期的提前,書刊雜誌、電影、電視等傳媒的影響,少男少女戀愛現象是越來越多,對此隻能因勢利導,耐心地講清早戀的危害,消除他們認識上的誤區,而不是一兩句責備和一兩記耳光就能解決問題的。中學正是自尊心增強、逆反心理很重的時候,粗暴幹涉隻會事與願違,因此,我們看到,小安不但不服從父母的管教,認識不到早戀的壞處,反而增添了對父母的仇恨,最終導致悲劇的發生。

六、破裂家庭——孩子失愛又失教

家庭破碎是不幸的,但因此毀了孩子則是更大的不幸。

在家庭紛爭中,幼小無辜的孩子最容易受到傷害。處於不幸中的父母,有的會把孩子當替罪羊,在孩子身上撒過多的“氣”;有的會把孩子當唯一寄托,給孩子過多的“愛”。這兩種都會使孩子的心理畸形變態,影響他們的一生。

家庭的不幸終會過去,但孩子失去的受教育時機卻永難返回。

事例六:

家庭不和失管教,兒子慘死母坐牢

1999年9月28日,江蘇省東海縣人民法院一審判決因管教不當、傷害年僅9歲兒子致死的被告人李繼珍有期徒刑5年。捧著法院的判決書,李繼珍淚如泉湧,說:“我對不住死去的兒子!”

1989年,年僅18歲的青年農民楊排軍經人介紹,與鄰村20歲的姑娘李繼珍建立了戀愛關係。他們在家人的撮合下按照當地的習俗舉行了婚禮,但由於楊排軍不到法定婚齡未能領取結婚證。“婚後”的甜蜜和幸福是短暫的。繁重的家務伴著無邊的煩惱源源不斷地向李繼珍湧來,在這樣的生活中孕育了第一個孩子——百園。百園的誕生沒有改變生活的氣氛,隻是帶來了更多的哭聲和吵鬧,為避開家裏諸多煩心的事,楊排軍采取了三十六計走為上的策略,借口捕魚,經常外出。月子裏無人照料的李繼珍更有一種失落和被遺棄的感覺。當楊排軍回家時,她就把無名的煩惱和怒火向他宣泄。宣泄換來的是拳頭和巴掌,於是,在兒子百園一歲半的時候,李繼珍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離婚”。由於她和楊排軍本身就是同居,所以法庭很快判決解除他們的同居關係,她把兒子百園和家中不多的財產全部留給了楊排軍,自己隻身一人回到了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