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蘭的母親朱木蘭和趙錫成一樣時刻關心著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初到美國她也和孩子一樣,一切都不熟悉,一切都要從頭學起,同時還要料理繁重的家務。但她自己一邊學,一邊做家務,一邊看孩子。晚上趙錫成回來之前,總是她和小蘭她們一起讀書。他們家至今在晚餐以後都很少開電視,這一段時間全家人用於讀書、交流、處理公務。這種習慣就是從初到美國起就養成的。僅此便可看出趙家的學習氣氛之濃。這在美國的華人家庭和白人家庭中都是比較罕見的。
由於趙錫成的才華和努力,獲得博士學位的他很快在航運財經界嶄露頭角。事業迅速發展,家庭生活也迅速改善,但是,富起來的趙父卻仍然讓孩子讀平民化的公立高中。孩子在外麵的花費不論多少都要拿收據回家報賬。趙錫成說,這不是小氣,而是要讓孩子學會自立,學會在美國社會中生存,懂得怎樣用錢並養成經濟頭腦。(趙家的教育,既注意東方傳統,又注意吸收西方先進的成分。從小教孩子理財就是一例。這種因地製宜的施教為孩子在美國社會立足和發展打下了基礎。)
趙小蘭16歲時,無論是她個人還是家庭的狀況都已相當令人滿意。但這年暑假,趙小蘭仍然提出要找份暑期工打打。趙錫成夫婦同意了,小蘭就去了曼哈頓一家圖書館當管理員助手。
上班第一天,工作很忙的父親放下其他事情專門抽出時間一直把女兒送到圖書館。臨離開時,他對小蘭說:“幹什麼都要盡你最大的努力,隻有這樣才能在工作中學到盡可能多的東西。”趙小蘭點點頭。在這裏她雖然隻是個暑假工,但無論是做接電話這樣的小事,還是研究方案這樣的大事,她都是認真主動地去做,毫不馬虎,不厭其煩,任何事情在求助別人之前一定是先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做過。短短幾十天,這個不起眼的16歲學生贏得了館內同事的矚目,館方對她的評價是:“勤奮工作,表現出獨創性和主動性,並具有工作的預見性。”並請她下一個暑假再來。小蘭深深體會到爸爸的話是那樣正確,隻有盡最大努力才能獲得人們的承認和回報。
小蘭以優異的成績讀完了中學,並順利地進入蒙特霍利奧克學院和哈佛商學院。不論讀大學還是研究生,小蘭的學費都是靠自己解決。她向政府貸款,暑假打工還錢。在讀哈佛商學院時,她到爸爸的船務公司實習。雖然隻是實習,但父親卻讓她做難度最大的工作,有些事連公司資深人士也感到棘手,但小蘭總是千方百計把工作做完做好。能力超群的父親從這些事情中看到了女兒的工作,他在女兒出色地完成了所交工作後,以這樣的話來代替讚揚:“我有責任發展自己的天賦,你隻要埋頭苦幹就沒有辦不到的事。”這句話對趙小蘭人生道路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小蘭的成長不僅得益於父親的教誨,也得益於母親的言傳身教。母親朱木蘭受過很好的教育,但是初到美國時,為了孩子,她毅然放棄工作機會,承擔起養育3個孩子的責任。直到1981年,也就是小蘭27歲時,看到幾個女兒都長大成人了,年屆50的朱木蘭才又走進了校園讀研究生,她每天認真地和一群像女兒一樣大的年輕人一道聽課、記筆記,最後以兩年全勤的記錄和良好的成績獲得了碩士學位。母親的肩膀往往是孩子的起步點。母親站得高,孩子才能達到更高的境界。當時在該校讀研究生的還有後來成為台灣地區著名作家的劉墉,朱木蘭的讀書精神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年後,他還專門著文敘述這一段同學故事,對朱木蘭的好學和毅力表示了由衷的欽佩。
朱木蘭可以說是中國式賢妻良母的典型。但她這個賢妻良母並不是僅僅以照顧好丈夫、孩子為己任的。她和趙錫成一起樹立了一個良好的家風。她對孩子教育有一套完整而嚴格的要求。
初來美國時,全家人擠在一個公寓房間,各方麵條件都很簡陋。但朱木蘭仍然要求孩子儀表整潔,行為大方,表現出應有的風範。在家時,她要求孩子一絲不苟地整理自己的床鋪,家裏的用具也不許亂放亂丟。全家的作息製度絲毫不許放鬆,房子雖小,條件雖差,但孩子的早上鍛煉、放假後的學琴一樣也不丟下。趙小蘭現在能騎馬,會溜冰,還打得一手高爾夫球,這些體育興趣都是從小培養起來的。朱木蘭說:“我們雖儉省,但你要學東西,絕對不省。隻是既然要學,就有責任學好。”雖是“玩”,母親也在注意嚴格要求,從而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玩”,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生活,在玩中培養孩子,是一種高明而有效的做法。)
到了後來,隨著趙錫成事業的發展,家裏條件大大改觀。小蘭十幾歲時,家裏就有了管家。但媽媽仍然要求孩子們自己洗衣服、整理床鋪、打掃房間。朱木蘭說,管家是請來幫助父母的,不是服侍孩子的。她認為,無論是窮是富,對孩子的要求都是一樣,這樣孩子才能始終保持良好的品行和作風。窮不能苟且,富也不能嬌縱。這樣,不僅能讓孩子及早學會自立,更要緊的是讓他們養成一種不為外物轉移的好品質。
趙小蘭姐妹幾個,從小學直到離家讀大學,不管家搬到哪裏,也不論經濟情況有多大變化,每天都要聽鬧鍾起床,自己整理房間,料理早餐,趕校車上學。放學後,由大孩子帶領小的一起讀書做功課,然後幫媽媽分擔家務。到了周末早晨,她們還要出去整理家院。後來她們家的院子占地兩英畝,打掃車道、清除雜草都是姐妹們的事。家裏的遊泳池也歸她們清理,她們每天要撈去池裏的落葉和其他髒東西,檢查各種設備,衝洗池壁。趙小蘭讀大學以後,她16歲的妹妹除了要繼續帶小妹妹做上述事情外,還要負責處理家裏的賬單,將聖誕卡郵寄名單輸入電腦,並接聽晚上的電話。這一切都養成了孩子們的辦事能力和對家庭的責任感。
說來難以相信,趙小蘭家門前上百米的車道竟然是幾姐妹在父親帶領下自己動手鋪成的。趙小蘭後來在《我的事業和人生》中寫道:“那時候我們不見得喜歡。如今想來,大家一起工作,一起交流,很能領會父親的良苦用心了。”對於這些事情,作為母親的朱木蘭這樣說:家園,家園,這個園地是一家人的,每個人都有責任。正由於她們貢獻出自己的心力,所以尤其會愛這個家,覺得自己是家的一分子。家是屬於自己的,特別是在一家人的工作中,更能體會到榮辱與共、同心協力,從而產生共同意識。(讓孩子從小做家務,絕不是可有可無的小事情。它除了能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促進其身心的協調發展外,還能使孩子養成務實的良好習慣,培養孩子的辦事能力和團隊精神,同時,也是增進家庭成員責任感和親情的一種好方式。朱木蘭這段話很有見地,值得借鑒。)
到趙家做過客的人都會發現一個很感人的現象:每當有趙錫成夫婦的客人來,6個女兒隻要在家,一定會出來打招呼。她們以非常恭敬的態度為客人奉茶,臉上總是帶著真誠的笑容,令人有如沐春風之感。而到了宴客的時候,趙家幾個身為博士、碩士的女兒不但不上桌,而且還守在客人身後為長輩上菜、斟酒。這些客人無論是華人還是美國人都感到趙家那種濃厚的東方文化底蘊。(這不僅僅是個家風問題,而且是對中國文化的態度問題,趙氏夫婦身處異國,並未數典忘祖、妄自菲薄,他們這種珍視民族文化傳統的態度,肯定給了孩子們重要的影響。趙小蘭身上的雍容氣質,就得益於東方文化的熏陶。)
有的美國人驚訝於趙家姐妹對父母的這種孝順,他們懷疑趙錫成夫婦是否過多地要求孩子守紀律和服從了。其實,趙家姐妹的這些行為並非父母強製的結果,而是基於經過親子之間充分溝通獲得的共識。趙家人隻要聚在一起,那天的午餐後必然有一段親切的聊天時間。大家自由交流,孩子們可以充分說出自己的新想法、新計劃,父母總是以平等的態度提出自己的意見。由於父母是博士和碩士,孩子們也都是博士、碩士,所以這種交流和討論常常達到很高的層次,但和學術會議及工作會談不同的是,這是融進了濃濃的親情。
他們多年來還每年安排兩次全家的旅遊,從選擇地點、訂旅館房間,乃至餐館,完全由孩子負責,父母很少過問。孩子們都很樂意去做這一工作。因為孩子們覺得,這旅行的事務,不僅是對自己組織能力、辦事能力的鍛煉,也是一次報答父母、為父母服務的機會。
趙小蘭進入華盛頓的高層圈以後,從總統到同事到媒體,對她的學識、修養、辦事能力、團隊精神,乃至她那既親切又帶有適度矜持的風度和東方式雍容的氣質,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她能成為第一個進入美國內閣的華人絕非僥幸所致。老布什當年要夫人學學趙家的家教也絕非客套之語。這一評價,更使美國人對中國人的家庭教育刮目相看。對於東方家教和西方家教孰優孰劣,趙小蘭並不加以評論,她隻是牢牢地記住父母為她所做的一切,並從親情中獲得極大的快樂。盡管她的事務很忙,但她始終經常抽出時間和家人相聚。老布什至今還記得,擔任了美國運輸部副部長的趙小蘭曾在父親節特地從華盛頓趕回紐約家中,給老父親送上一份禮物和女兒的祝福。
評析:
常說“父母是孩子的一麵鏡子”、“父母是孩子永遠讀不完的一本書”。趙錫成、朱木蘭夫婦的勤奮好學、事業追求,對趙小蘭的成長起著深刻而長遠的影響。父親打完3份工,無論多累、無論多晚,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和女兒一起學習;母親年屆五十,還走進校園讀研究生,每天和一群年輕人一道認真聽課、記筆記。可以說,沒有他們的身教言傳,也就沒有趙小蘭今天的成功和成就。現代著名教育家、《成功學》作者希爾博士認為:“孩子需要榜樣。父母是家庭環境的主要創造者,是孩子的天然教師,其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是怎麼估價都不會過高的。”前蘇聯的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告誡為人父母者:“你們自身的行為在教育上具有決定意義。你們生活的每一瞬間,都在影響著孩子。你們怎樣對待別人、怎樣對待工作,甚至怎樣穿衣、怎樣讀報……所有這些,都看在孩子眼裏。”中國有句古話叫“有其父必有其子”,可見父母榜樣的作用是多麼大。
更為難得的是,趙氏夫婦把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發揚光大了。貧不苟且、富不嬌縱、勤勞好學、孝敬父母、善待他人、自主自理、責任心強等等,這些難能可貴的品質不僅他們繼承了,而且傳給後代。趙小蘭表現出的既親切,又帶有適度矜持的風度和東方式雍容的氣質,讓美國人折服,這也是趙家珍視傳統的家教獲得成功的一個證明。
二、做人教育是家教核心,讓孩子學會做人會得益終身
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因此,“欲使孩子成才,先教孩子做人”。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
許多家長考慮孩子如何做人,往往注重的是做“有用”的人,在知識和技能上下工夫,忽視了對孩子品質和性格的培養。其實,正直、善良才是“有用”的基礎,隻有具有優秀品質和健全人格的人,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怎樣教孩子做人?首先要有好的家風。要靠家長在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引導、實實在在的示範。靠父母人格力量的影響,還要善於配合學校對孩子因材施教。做人教育是基礎教育,也是最複雜最艱難的教育,諸多範例告訴我們,成功的關鍵是父母以身作則。
範例三:
媽媽是我人生最好的導師——記農家小院走出的數學狀元安金鵬
成功類型:品學兼優的學生,獲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
家庭背景:貧困農村家庭。父親不識字,母親隻讀過4年小學。家教特點:戰勝貧困和磨難,傳統美德的言傳身教。
一位意氣風發的中國少年走上了領獎台,捧回了令世人矚目的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桂冠。當他在掌聲和鮮花的簇擁下回到故裏時,那個平素冷清的農家小院一下子風光起來。他顯得很平靜,知道這榮譽應該屬於另外一個人——他的母親。當他把那塊炫目的金牌掛在母親脖子上時,向來堅強的母親流淚了。這淚水映照出一顆博大的愛心,這愛心凝成一個讚美詩般的故事。兒子叫安金鵬,母親叫李豔霞。
清貧如洗的狀元之家
天津市武清縣大友垡村“數學狀元”的家。
這是一個清貧的農民家庭,金鵬的父親不識字,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母親李豔霞隻上過4年小學。
屋子裏同小院一樣顯得十分擁擠,廚房和居室擠在一起,一條盤腳大炕占據了大半個房間,被煙火熏黑的牆上掛著幾張不合時宜的年畫,炕的對麵一溜排放著4隻大木箱。女主人說,這是他們當年結婚時的家具,也是這個家唯一能支撐門麵的家具。和這個氛圍極不協調的是那台嶄新的25英寸大彩電,那是天津市教委發給兒子的獎品。
“能找一張你兒子金鵬的照片看看嗎?”筆者提出一個應該算是不太難辦的要求。“咳,這就困難了,這孩子很少照相,一是家裏窮,二是咱鄉下也沒有照相館,後來辦身份證、團員證照過兩回,現在也隻剩下兩張底片。不過,他小時候的照片還有一張,是6歲那年全家一起照的。”李豔霞邊說邊從牆上取下那塊落滿灰塵的鏡框。真讓人難以相信,一個當代著名大學的大學生,竟然沒留下幾張“青春照”。
這就是一個“數學狀元”的家。
讓兒子實現自己的夢
隻有48歲的李豔霞看上去比實際年齡顯得蒼老,艱難歲月在她臉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1962年,這個讓過來人心悸的災荒年給李豔霞留下了難忘的記憶。那年她12歲,剛上四年級。母親因饑餓得了浮腫病,父親因勞累而患了肺氣腫。就在那年,哥哥、姐姐同時考上大學,父母愁斷腸,家裏一下子出了兩個大學生,如何供得起?家裏隻能供一個大學生,父母不得不決定讓哥哥上大學,給姐姐找個婆家。
哥哥上學走了,姐姐出嫁走了,父母親臥病在床,家裏的田誰來種?父母親誰來照顧?責無旁貸,李豔霞退學了,她用那柔弱的肩膀挑起了這副沉重的家庭重擔。一年365天,要一天不落地到生產隊裏掙工分,年終分配時,最多也隻分到100多塊錢。哥哥上學要交學費,父母看病要花錢,這杯水車薪,如何能解燃眉之急?為了給哥哥交學費,李豔霞曾瞞著父母到香河醫院去賣血,為了父母、哥哥,為了這個家,李豔霞付出的太多了。她知道這個家離不開她,每逢提親的找上門來,她總是抱歉地對人說一輩子不嫁。久而久之,她真的成了一個無人問津的老姑娘。她最終也沒“嫁出去”,到後來按照鄉規民約招了個“上門女婿”。
兒子出世了,她為兒子取名金鵬,金是富有的象征,鵬是騰飛的象征,她希望兒子像大鵬鳥,一飛衝天,扶搖直上九萬裏。
一個經受過生活磨難的母親,兒子是他全部的精神寄托和希望。金鵬不到1歲,她就教兒子識字。她驚奇地發現,兒子雖然不會說話,可卻有極強的辨認能力。兒子兩周歲,她正式教兒子識字。她知道兒子很聰明,可她能給兒子什麼呢?兒子到了會爬的年齡,她下地幹活時卻不得不把兒子關在雞籠裏;兒子到了學步的年齡,她把兒子背到田間地頭,教兒子數田壟。兒子從小到大,從來沒買過一本小人書,所有的玩具都是泥做的:泥手槍、泥坦克、泥軍艦……
兒子上學了,她告訴兒子要好好學習,上中學,上大學,有學問將來才能有出息。兒子很聽話,帶著媽媽的囑托走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