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5章 家長教育成功範例評析(1)(3 / 3)

“金鵬,我們大友垡小學建校90年了,隻出過一個大學生,那就是你小舅舅。聽說你很聰明,將來也給學校爭個光,成為咱們學校第二個大學生。”這是校長對他的鼓勵。

“媽,這學我越上越覺得沒意思。”開學不到一星期,兒子竟然冒出來這樣一句話。這話使她震驚,更使他傷心。

“兒子,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媽,老師教的我都會,幹嘛還要花錢去上學?”

兒子的話使她醒悟,她突然意識到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自己似乎犯了一個錯誤,不該在學齡前給他灌輸那麼多支離破碎的知識,使他對學習失去興趣。(這確實是一個教訓!早期教育的重點應是發展智力,學習做人、學會生活,而不是識字、數數。)

“兒子,媽隻上過4年小學,教給你的那點知識不係統,也不正規,上小學要紮紮實實打好基礎,一定要聽媽的話。”

父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李豔霞雖然看書不多,可她看過“孟母三遷”、“曾子殺豬教子”的故事,她知道母親的責任,她知道該怎樣教育孩子。

大友垡村小學就在家門口,周圍十裏八鄉的孩子全到這裏來上學,每逢刮風下雨總有些路遠的孩子回不了家。“金鵬,今後有同學回不了家,就把他們帶到我們家來好嗎?”金鵬按照媽媽的話去做,常帶同學到家裏來吃飯。李豔霞就是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孩子互助友愛的精神。(通過平常生活實踐,引導孩子“學會做人”,比抽象說教,當然效果更好!)

數學王子是“苦”出來的

金鵬的確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他以優異的成績升入初中,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高中。錄取通知書來了,有大沙河鄉中學的,有武清縣一中的,有天津市一中的。市、縣、鄉3所學校同時錄取一名學生實屬罕見,在這次升學考試中,他不但取得了總分第一的好成績,在他的學生檔案中還有如下輝煌記載:全國中學生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第一名,全國中學生奧林匹克物理競賽第二名。

同時收到3份錄取通知書,李豔霞高興之餘顯得不知所措。大沙河中學是兒子的母校,校方對兒子寄予厚望。武清縣一中、天津市一中分別是縣裏和市裏的重點高中,有雄厚的師資和優越的條件。到底怎麼擇校呢?李豔霞不辭辛苦,先後到3所學校去谘詢,權衡利弊,最後選定了天津一中。

開學的日子近了,望著入學通知單上的幾項費用,李豔霞又陷入深深的無奈之中。學費120元,住宿費80元,校服75元,書費100元。對於一般家庭來說,這300多元學雜費用不著為難,可對於李豔霞來說卻是一個大難題。不久前,丈夫大便帶血,去醫院檢查,初步診斷是癌症,醫生說不能耽誤了,建議要盡快動手術。動一次手術要上萬元,這麼多錢到哪裏去弄?丈夫還年輕,是這個家裏的頂梁柱,總不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倒下。丈夫的命要緊,孩子的前途也要緊,這兩頭都要緊,可這兩頭都需要錢啊!最讓李豔霞難以承受的是那巨大的心理壓力,丈夫得了癌症,上要瞞著父母,下要瞞著孩子,命運給這個家庭的巨大的打擊都得由她獨自一個人承受著。最後她擅自作主,賣了家裏的毛驢,給兒子交了學費。(賢妻良母,遠見卓識!)

開學那天,李豔霞送兒子到了學校。學校大門口站滿了學生家長,排滿了各式各樣的汽車,家長們一個賽一個的氣派,學生們穿得一個賽一個的漂亮。目睹這眼前的一切,她似乎覺得自己又犯了一個錯誤,這裏的城鄉反差太大了,兒子有這種心理承受能力嗎?

“金鵬,你瞧,同學們穿的都是新衣服,媽給你帶的全是舊衣服,你有什麼想法嗎?說給媽媽聽。”(處處做教子有心人,敏銳地捕捉時機,及時啟發教育孩子!)

“媽,家裏這麼困難,你賣驢給我交了學費,還和爸吵了一架,如果不上好學就對不起媽。”兒子懂事了,她對兒子的擔心自然也成了多餘。

丈夫的病不能耽擱,動手術花了將近兩萬元。病床上的丈夫需要她照顧,上學的兒子要等她去送飯,地裏的莊稼要等她去收割,她沒有分身術,那個多雨的秋天她一直在忙碌之中,沒有一天安閑。

屋漏偏逢連夜雨。那天,她帶著一身疲憊從醫院趕回家已是黑夜,顧不上吃飯,拉著一輛地排車到地裏收莊稼。回來的路上,她連人帶車翻到溝裏,一條腿被摔斷了。那個星期天,她沒能去給兒子送飯。兒子回來了,看到她腳上打著夾板,心疼得地哭了。“媽,你跟我去天津吧,你可不能把自己耽誤了。”“兒子,媽不希望看到你流眼淚,要像個男子漢,媽的病不要緊,在家慢慢地養些日子就好了。”可她藏在心裏的話並沒有對兒子說,“兒啊,媽不是不想去看病,咱沒有錢,到哪裏看病啊!你爹看病借了兩萬塊錢,這麼多的債到哪年哪月才能還上?”

“金鵬他媽,看你都把自己折騰成啥模樣了?依我看,金鵬這孩子也大了,就讓他休學幫你一把吧。”一位好心的鄰居這樣好言相勸。

她感謝這位好心的鄰居,可她執著的信念始終沒有動搖。家裏的3隻小花貓不見了,是媽媽將它們賣了,也是為了給兒子交學費。為了節省5塊錢買書,兒子躲在被窩裏把同學的書整整抄了一個星期。(有其母必有其子,母子都是清貧卻有淩雲誌,好樣的!)

兒子就要出國參加比賽了,她給兒子捎去一張留言條:“媽媽為你自豪,要謙虛,要為國爭光。”

聽人說阿根廷那邊挺冷,她為兒子翻製了一套棉衣。兒子從小到大,從沒穿過一件新衣服,那條棉褲是當年侄子穿過的,單褲腳就接過3次,好在兒子從來不挑剔。

“這孩子是要出國,穿這套破衣服咋行?”是啊,兒子出國,代表的是國家,總不能讓孩子在外國人麵前出醜吧。李豔霞何嚐不懂得這個道理,可她力不從心。最後還是學校為他買了一套新衣服。

1997年7月27日,這天一大早,表妹風風火火地闖進家來,“表姐,你家金鵬在國外得獎了,早上電視裏剛說的。”這消息早在預料之中,她並不覺得驚奇,可她依然感到十分欣慰,到底是自己一個久遠的夢已經變為現實。

8月4日,兒子回來了,送他一起回來的足足有幾十人,有各級領導,還有電台、電視台的記者,大門口點燃了爆竹,大門上貼了一張紅喜報。那陣勢真有點兒“金榜題名”、“衣錦還鄉”的意思。

那天,記者問:“安金鵬,你出生在一個貧寒之家,為什麼能取得這麼好的學習成績?”安金鵬說,如果貧困是一所最好的大學,那我就要說,我的媽媽是一個普通的農婦,她教給我的做人道理可以激勵我一生。我的媽媽,是我人生的最好的導師。

評析:

“雞窩裏飛出金鳳凰”,窮山溝裏走出“博士生”,如今已不太稀奇了。誘發人們思索、探究的倒是怎樣“飛出”或“走出”的“秘訣”。

安金鵬之所以成為從農家小院走出去的數學狀元,最大的秘訣就在於他有一位“好媽媽”。這位好媽媽為了教子成才,曆經生活的磨難,堅持培養金鵬的互助友愛精神、吃苦耐勞精神、艱苦樸素精神,不讓孩子向命運低頭。金鵬媽媽苦心培養金鵬成才的感人事例告訴我們,隻有扼住命運的咽喉,才能做命運的主人,才能做生活的強者。

範例四:

教書教琴做人,十年磨礪育新星——居小悅夫婦精心育女的故事

成功類型:二胡小演奏家,省優秀少先隊員。

家庭背景:工人家庭。父親高中文化,工廠保全工;母親初中文化,汽車站職工。家教特點:培養興趣,注重育人,端正人生目標。

1998年8月18日,全國第五屆推新人“希望之星”大賽在首都北京拉開了序幕。來自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經過嚴格的預賽、複賽、決賽篩選出的佼佼者們滿懷憧憬,心情緊張地等待新的考驗。主席台前排端坐著十多位評委,他們有知名度很高的音樂教授、享譽國內外的演奏家、全國一流音樂學院的院長。不足10歲的小女孩居佳上場了,隻見她從容地操起二胡,按評委指定要求,演奏了一曲《洪湖人民的心願》。這是一首有相當難度的曲目,居佳以她純熟的弓法、指法,協調有致的節奏變化,柔美動聽、高昂委婉的音色,全麵展示了自己深厚的藝術功底。她成功的演奏征服了在場的評委和觀眾,最終榮獲了第五屆推新人“希望之星”大賽“全國十佳”的殊榮。

培養興趣給孩子一個好老師

居佳是江蘇省東台市台鎮中心小學六年級學生。很小的時候,她就喜歡聽民族器樂的演奏,一旦電視屏幕上出現拉二胡的鏡頭,她總是用一雙小手按著曲譜旋律開心地拍打。看著女兒那麼鍾情音樂,居佳的爸爸居小悅和媽媽丁明在孩子5歲那年為她買了一把二胡。常言道:“百日笛子千日簫,一把二胡拉斷腰。”一把弓、兩根弦的二胡不同於別的樂器,無鍵、無孔、無底板,音準難以掌握,技巧紛繁複雜,每天長時間反複練習一個曲子,大人也會感到枯燥無味,何況隻有5歲的孩子。居小悅注意到孩子的情緒和心理變化,在日常按照老師要求練習新曲的同時,他有意讓小居佳拉一些她熟悉的兒歌,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在安排練習曲難度時,他也始終保持讓孩子“跳一跳就夠得著”的感覺,既不過淺,又不過深,避免孩子產生畏難厭學的情緒。平時學校班級舉辦聯歡活動,夏日街頭的乘涼晚會,春節期間慰問軍烈屬,重陽節去敬老院慰問孤寡老人,居小悅夫婦都鼓勵孩子參加,當人們用掌聲和叫好聲回報居佳頗有表現力的二胡演奏時,小姑娘心中感到了無比的快樂,從而倍增了繼續學下去的決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居小悅夫婦深知這個道理。他們不僅注意培養孩子的興趣,而且很善於引導、保護孩子的興趣。既不放任自流,又不急於求成,而是循序漸進。)當不少孩子因提不起興趣,經不起磨煉而放棄二胡學習的時候,居佳卻在艱苦的學習之路上邁出了堅實而又充滿信心的步伐。

樹立目標給孩子明確的方向

一天吃早飯時,母親丁明問孩子為什麼學二胡,居佳回答說:“長大後拉二胡賺大錢呀!”孩子的一句話引起了父母極大的震動。他們意識到,孩子盡管年齡還小,但沒有一個明確的學習目的,會影響今後的成長和發展。俗話說:“桑樹從小育。”孩子的可塑性大,千萬不能錯過教育的時機。夫婦倆經過一番商量,開始著手幫助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目標,讓她在通往音樂殿堂的學習之路上不至於迷失了方向。

於是,“為什麼拉二胡”的教育在家中展開了。獻身祖國地質事業的李四光,情係人民的偉大女性宋慶齡,把愛心獻給人民的袁隆平,摘取數學皇冠上明珠的陳景潤,第一個創造舉重世界紀錄的陳鏡開的故事……在居佳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他們購買的《英雄少年賴寧》、《書聖王羲之》、《聶耳》、《上下五千年》等書,居佳不知道看過了多少遍,那些激動人心的句段都留下了她圓珠筆的畫痕。尤其令居佳敬佩的是二胡演奏家閔惠芬的動人事跡,她身患癌症,但為了弘揚祖國傳統文化,爭日月搶時間整理幾十年來研究二胡積累的經驗,在病床上忍著揪心的疼痛,把她的技巧悉數傳授給學生。爸爸送給居佳一張閔惠芬的畫像,她如獲至寶,把畫像貼在床頭最醒目的地方。每當學習疲倦或某一技巧反複練習都把握不住而灰心喪氣時,隻要看一眼為人民拉了一輩子二胡的閔惠芬,就感到精神多了。此外,居小悅夫婦還注意捕捉生活中那些激動人心的重大事件啟發孩子,如奧運會我國健兒贏得金牌、長江三峽大壩合龍、香港回歸等都要讓孩子收看電視實況轉播,以進一步燃起她對祖國母親熾熱的情感。

為了配合老師的教學,居小悅竟半路出家也學起了二胡,人到中年,指關節不那麼靈活,操起二胡長時間練習,弄得手臂又酸又麻。有時車間工作要連續幾天加班,下班回家後顧不上吃飯,他也要練習兩個小時二胡。有了人生目標的指引,有了閔惠芬光輝形象的鼓舞,有了爸爸媽媽的示範,居佳學習二胡比過去自覺多了,她放棄了看電視和與小朋友們做遊戲的機會,放棄了休息,每天三四個小時的練習,更專注更潛心。三伏炎夏,烈日酷暑,肆虐的蚊蟲都沒有能動搖她執著的追求。三九寒冬,室內又沒有火爐,練習時間稍長點,她的一雙小手就凍麻木了。媽媽看到又紅又腫的雙手十分心疼。她搓搓手,跳跳繩,待身上稍微暖和了又繼續學習。看到孩子充滿自信而又勤奮刻苦,做父母的打心眼裏高興。

正視貧苦給孩子豐富的精神食糧

居小悅在一家中型織布廠當保全工,每個月夫婦倆靠四五百元的工資承擔著全家5口人的生活重擔。他們居住的還是20世紀50年代建的40多平方米的3間老屋,室內唯一的家電就是一台14英寸的黑白電視機。看著街坊四鄰的新居和擺設,他們絲毫不動心,他們把有限的精力和財力都投入到孩子學習的需求上。一把二胡價格1200多元,橫下心來買了;有機會去上海、南京學習觀摩,開支再大也不放棄;去鹽城、徐州、北京比賽算一算花銷七八千元,寧可住最蹩腳的旅館,三頓啃方便麵,他們也要東拚西湊讓孩子去參賽。

夫妻倆很重視孩子的身心健康、全麵發展。從孩子出生至今,他們堅持每年給孩子檢查身體,注意營養,不追求吃得高檔,但一定要吃得科學。(了解孩子的健康狀況和發育情況,發現問題可及時加以調整,不要到孩子生了病才往醫院去。居小悅夫婦的這種保健意識,正是現今許多家長所忽略的。)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居佳小小年紀就懂得尊敬老人,關心小朋友。奶奶年紀大了,常犯口腔潰瘍的毛病,看奶奶唉聲歎氣、非常痛苦的樣子,居佳不聲不響,悄悄跑到藥店,在向營業員叔叔、阿姨們請教一番後,她用自己的零花錢給奶奶買回了西瓜霜;學校演出,她把自己最好的衣服拿出來借給同學。1999年,她被評為江蘇省優秀少先隊員。

潛移默化中居佳養成了艱苦樸素、自強不息的品格,並逐步形成了不畏困難、知難而進的人生態度,這也將成為她人生道路上取之不盡的精神食糧。二胡訓練中那麼多基本功,如慢弓、短弓、頓弓、跳弓及換把、揉弦、顫音、滑音……她像一個戰士一樣,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碉堡”,每一項技巧都掌握得那麼準確、熟練、完美。

近兩年,蒙古、韓國等國家級的樂團先後到東台市演出,居佳都應邀參加了表演,得到了很高評價。2000年,蜚聲中外的二胡演奏家閔惠芬到東台,她請居佳共奏一曲《光明行》。能與心目中最崇拜、最景仰的二胡演奏大師同台拉琴,居佳覺得幸福極了。還是2000年,居佳到北京參加二胡演奏考試,她出色的演奏技巧折服了所有在場的考官,大家不約而同地給她打了最高分。居佳年齡最小,但考分最高,破格連跳三級,一躍登上了二胡演奏十級的高峰。這一年,就在女兒取得出色成績的同時,居小悅夫婦也被評為鹽城市優秀家長,並連續3年獲得東台市“教子有方標兵戶”。

居佳的每一項成績、每一個進步都浸透了父母的心血和汗水。居小悅夫婦深知,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培養孩子成才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評析:

居小悅夫婦培養孩子著眼點高,著手點實。他們不僅關注孩子的學習和拉琴,而且還特別注重育人,讓孩子從小就懂得做人道理,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這樣,他們所培養的不僅僅隻是一個會拉二胡的琴童,而是一個胸懷寬廣,有著遠大理想和抱負的希望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