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5章 家長教育成功範例評析(1)(1 / 3)

一、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教師,一舉一動莫不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科學研究表明:孩子最早的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他們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會將看到、聽到、感覺到的東西“融化”在正在發育的大腦裏,並在以後的生活中不知不覺地加以效仿。所以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教師,他們的每句話、每個舉動、每個眼神,甚至看不見的精神世界都會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父母的這種教育又被稱之為“生命的教育”,無數傑出的人才都是在這種教育下邁出了成長的第一步。

範例一:

貧困夫婦貴自強,鑄造三子奮發心——一對山村農家夫婦教子的故事

成功類型:來自山村的三兄弟相繼成了博士研究生。

家庭背景:農民家庭,家境貧困,品格高尚,父親高中生,母親初中生。家教特點:營造好學氛圍,鑄造堅強性格,關注心靈健康。

一家兄弟三個,學業都不凡。老大林國基是北京大學國際政治係畢業的博士;老二林國華從北大中文係研究生班畢業,已考入美國哈佛大學讀哲學博士;老三林國榮在北大經濟係讀研究生時,就因學業出眾而被清華大學邀請讀博士。在北大百年校史上,群星燦爛,佳話成串,而一家三兄弟,同在這所著名學府各領風騷,據說還未有前例。恰在千年之交,林氏兄弟新成一段佳話。

不凡的林氏三兄弟出自一個平凡而卑微的農戶。河南伏牛山麓有個小縣——魯山縣。魯山縣有個熊背鄉熊背村,與縣城隔著幾座山,進城要走30多公裏的山路。林氏三兄弟的父母——林修德與黃兆安就是在這個偏僻的小山村裏養育出三個博士生,人們羨慕他們的成就,更敬仰他們在艱難困苦中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教子成人成才的聰明睿智。

貧不失誌,為孩子營造好學氛圍

林修德和黃兆安都有不解的讀書情結。老林1960年高中畢業高考時,成績優秀,卻因當時政審不過關而落榜,黃兆安在家鄉湖南念過初中,因家貧而輟學。兩人是帶著共同的遺憾在西北柴達木盆地謀生時相識而成親的。1971年,林修德帶著妻兒回到家鄉熊背村務農。那時,他們的大兒子林國基才1歲。1974和1977年,老二老三相繼出生在熊背村。一般山旮旯裏的農戶,生活都沒有什麼奢望,而這對患難夫婦卻窮不失誌,他們為兒子起名國基、國華、國榮,希望他們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他們青年時讀書不如願,決心好好培養兒子讀書。他們首先從自身做起,給兒子樹立讀書的榜樣。白天,他們一同出工務農,晚上,他們不管如何疲勞,也要擠出時間來,拿出過去讀過的舊書或覓來的舊報掌燈夜讀。父母的興趣感染了兒子,兄弟幾個不僅喜歡在父母讀書時,伸出小腦袋聽,也常常爭著翻看那些吸引父母的書報。待到3個孩子先後入學後,孩子們看到父母每天勞累還刻苦學習,自然也都不貪玩,而用心讀書了。這個家庭兩代人共學的讀書氛圍一直延續到兄弟仨都上大學。(許多父母都有讓孩子讀書,為自己還願的思想,林修德夫婦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林氏夫婦首先不是逼著孩子讀書,而是在孩子入學前和求學曆程中用自己好學的行為來影響孩子。相信有讀書情結的父母從中可獲得不少啟示。)

三個男孩子漸漸長大,吃飯,穿衣,讀書,對於當年豫中山區的任何一個農戶都是難於支撐的壓力。不少家庭讓孩子中途輟學,回家幫助幹點農活,而林修德夫婦盡管穿得補丁摞補丁,不僅從沒有閃過這樣的念頭,還節衣縮食,從牙縫中摳出錢來為孩子買一些課外輔導資料,並特意常年訂閱一種文學雜誌《奔波》給孩子看。在當年全縣的農戶中,大約隻有林家有訂文學雜誌的雅興。到了兄弟仨都上初中以後,林修德還特地為孩子們買了一些世界名著,如《戰爭與和平》、《靜靜的頓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以及高爾基的作品等,竟然還有一本文藝理論書《俄羅斯作家論》。熊背村雖偏僻,林家兄弟的閱讀視野卻不窄。幾年間,他們爭相把這些書籍不知讀了多少遍,討論了多少回。名著的乳汁,滋潤著兄弟三人的思想。(一對貧困至極的夫婦能這樣注重營造孩子的學習氛圍和擴大閱讀視野,值得許多不讓孩子看課外書籍的家長們深思。)

林修德夫婦不僅僅隻是注重孩子學習,對孩子的品質培養也很重視。一次,兄弟仨晚上做完功課感到很餓,在家裏又找不到吃的,於是就背著父母出門到別人家的地裏扒了幾個紅薯回來煮著吃。結果被母親發現了,她毫不猶豫地將三個兒子都揍了一頓,並讓他們立刻向物主認錯,將紅薯還給人家。從此兄弟三人都深深理解了母親關於做人的教誨。在林家一貧如洗的四壁上,貼滿了各種紙片,上麵寫著做人名言、警句和數理化公式、英語詞彙,在家中各個角度都可看上幾眼,念叨幾句,三兄弟就是在這樣貧困卻格調高尚的氛圍中長大。

自強不息,給孩子鑄造堅強性格

由於林氏三兄弟是在貧困的生活中長大的,因此,今天的三兄弟都顯得比較瘦弱,但三兄弟的性格都很堅強,這個特點也是父母造就的。

三兄弟陸續上了中學後,林家更是窮得難以招架,一家人常常是以紅薯和紅薯葉度日,可是三兄弟的學雜費卻是無法含糊的。為了給孩子湊學費,林修德種地又代課,有空就到集鎮上去打零工,常年累月,一刻都不閑著,掙來的錢都是幾分一毛的,他都一點一點地積攢起來,不到孩子交學費時不動一文。最讓黃兆安難忘的是,那時山裏不通電,夜深人靜之時,在昏暗的小油燈下,她不知熬過多少不眠之夜。最後,把眼睛都熬壞了,常常眼底出血,眼睛腫得像個桃子,卻舍不得買一支眼藥水用。為了孩子讀書,黃兆安什麼苦都能吃。有一回,上中學的老二急需一種輔導材料,要到洛陽才能買到。黃兆安晚飯都沒顧上吃,連夜翻了兩座山,到公路上扒上一輛運煤車趕到洛陽,然後在新華書店門口的台階上一直坐到天亮,買了資料又趕了回來。

父母為兒子讀書含辛茹苦和在困境中自強不息的精神,常常感染著兒子,促進兒子奮發向上,也在潛移默化中鑄就了兒子不屈不撓的性格。老大國基以全縣第一名考上縣重點中學後,全校矚目,但他在學校裏吃得最省,穿得最破,他從不在食堂裏買一個菜,隻是靠母親給他醃的紅薯葉鹹鹹嘴,有時飯也不買,以家裏帶來的紅薯充饑。同學們常譏笑他,他從不生氣。一次,同學們看他鞋子爛了,露著腳趾頭,就趁他不備,悄悄把他的鞋子扔了,他光著腳上了幾天課,到周末才光腳翻山越嶺幾十裏跑回家。母親看到他兩腳磨得流血,心疼得直流淚。小國基卻安慰說:“媽,我不怕,隻要餓不死、凍不死,我照樣好好讀書。”(榮辱不驚的心理素質是其學業超群的重要原因之一。)後來,父母看到國基的同學老是欺負他,怕影響孩子心理健康,就設法把國基轉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去讀書。(在重點學校讀書有利有弊,許多家長隻看到有利的一麵,而沒有認清孩子的適應程度,盲目擇校,疏忽了可能出現的弊端,結果多花了錢,收到的隻是苦果。林氏夫婦舍重點中學而求一般,尋求的是有利於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環境,其擇校觀耐人尋味。)

老二國華讀中學時,穿的褲子是媽媽用兩條舊褲子拚改成的,兩條褲管的顏色不一樣。母親擔心兒子嫌難看,而懂事的兒子卻臉色舒坦地對母親說:“媽,我不怕別人笑話,我隻要學習好就行。”(初中生已有害羞感了,此子不圖虛榮,乃可貴處,表壯不如裏壯,日後發展就是明證。)

艱難玉成,三兄弟相繼脫穎而出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林氏三兄弟的成長正應驗了這句古老的名言。1987年,老大國基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國際政治係,這在魯山小縣城引起不小的轟動。1991年,國基畢業後,回到魯山中學教書,1993年,又考回北大,在碩士博士連續班深造。老二國華1990年高考成績依然出眾,上的是蘭州師範大學外語係,1994年大學畢業後追隨其兄考入北大中文係讀研究生,1997年畢業後,又考入美國哈佛大學哲學係讀博士。老三國榮眼睛瞄著大哥,步子學二哥,1993年先考入了西安財經學院,1997年畢業後又考入了北大經濟係讀研究生,而今又躋身清華大學博士之林。兄弟仨亦步亦趨,步步緊逼,相繼脫穎而出。

麵對一個又一個喜訊,飽經風霜的林修德夫婦百感交集,且喜且憂。是的,多年積結於胸的不了心願由孩子們實現了,並解決得痛快酣暢,應該說是人生極大的快事。但是3個大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卻依然使他們愁上加愁。這些年的拚搏,他們已是殫精竭力,真想歇歇,緩口氣,可是,孩子們卻攀上了一個又一個高峰,正需要父母再支持一把,夫婦倆決心咬緊牙關支撐下去。他們到縣城搭了一個棚子住下來,四處打工,再苦再累的活他們都幹。老二大學畢業前,拿不定主意是先工作,還是緊接著考北大讀研,內心十分矛盾,前來征求父母意見時,林修德答複說:“在金錢與求知發生矛盾時,你們選擇求知,用錢的事由我和你媽來做。”以後,老二在北大研究生畢業和老三大學畢業,又麵臨同樣的矛盾,林修德仍然是以這句話作答。

林修德夫婦的能量畢竟是有限的。1997年8月,老三國榮收到北大的研究生錄取通知,悲喜交加,喜的是終於能和大哥、二哥一樣進北大讀研,悲的是太讓父母作難了。那天,當國榮帶著錄取通知書從西安趕到魯山縣自家那個棚戶前,已是晚上10點多鍾,國榮心事重重,在門前轉了一圈又一圈,徘徊了好久才進家,他吞吞吐吐地說:“媽,我也考上北大了。”說完,他難過得低下頭,像犯了什麼大錯一樣。(讀來讓人無限感慨。這麼好的孩子,實在是太少了。)

林修德一把拉過兒子,含著淚說:“真是好樣的,你放心去讀研究生,我和你媽會想辦法支持你的。”

那天夜裏,林修德夫婦通宵難眠。林修德和妻子商量說:“我想去賣幾次血,把國榮的學費湊湊。”黃兆安一聽,急忙阻止:“不行,不行,你不能去賣血,這個家靠你扛著呢,要賣血,我去。”夫妻倆爭執不下,最後商定,還是硬著頭皮去借一點錢,咬著牙再多掙一點錢,實在不夠,兩個人都去賣血,這樣,每人可以少抽一點血。(讀來令人心酸,這對老夫妻,可敬可佩。)

就在老夫妻倆絞盡腦汁尋求辦法時,國榮突然大哭著從床上爬起來,他嗚咽著說:“我不上學了,不能讓你們賣血。”原來,他也沒睡著。

後來,兩個哥哥都設法掙了點錢,大哥又為小弟在母校申請到貸款,又幫小弟找一些翻譯資料和輔導外國來華留學生的活,加上父母掙的、借的,總算又一次渡過了難關。

在北大,幾乎人人都知道“林氏三兄弟”的動人故事。兄弟三人,個個精彩,學業出類拔萃,做人誠實,生活儉樸,他們從不計較吃穿,從不多花一分錢,一邊苦讀,一邊勤工儉學,做輔導、擦汽車、賣報紙……

現在,老大國基博士畢業已被分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工作出色,備受領導和著名學者讚揚;老二國華正在美國讀博士,學費、生活費已能自理;老三國榮已入清華大學讀博士。最令林修德夫婦激動的是,三個兒子不僅以優秀學業來報答父母,還想著法子來孝敬父母。前兩年,兄弟仨還執意籌資為父母在魯山縣城買了一套兩居室的房子,他們終於有了一處像樣的家了。說起這個家,說起天各一方的兒子,夫妻倆都禁不住淚花滾滾……

評析:

把孩子培養成博士,當然值得稱道。但能讀博士的畢竟不多,未能讀到博士的,人正品端好學,也能為社會作貢獻。林氏夫婦教子的感人之處,並非是培養出3個博士,而是其在貧困中堅忍不拔、自強不息、勤奮好學的精神。這種精神深深感染了每一個兒子,鑄就了他們不屈不撓的性格,促進他們奮發向上,充分發揮各自的學習潛能。

許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讀書,成為大學生、高才生,並為此操盡了心,結果卻未能如願。林氏夫婦家教的可貴與成功之處是:在3個兒子入學前和求學曆程中,用自己好學的行為來影響他們,兩代人每天挑燈共學的讀書氛圍一直延續到3個兒子都上大學。更為高明的是:林氏夫婦當年那麼窮困,都長期訂文學雜誌,買世界名著,使3個兒子都讀了數遍,還討論了數回;還在一貧如洗的四壁上,貼滿了各種紙片,上麵寫著做人的名言、警句等,隨時都可看上幾眼,念叨幾句。3個兒子就是在這樣貧困卻格調高尚的氛圍中長大,這對他們的文化修養、人生感悟、人格升華,都產生了極其深刻而又深遠的影響……

從林氏夫婦教子的經驗中,我們可以看到父母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的巨大作用和連鎖效應,而其中成功之道,則需要做家長的認真琢磨、領悟。

範例二:

部長是從娃娃培養起來的——第一位進入美國內閣的華人部長趙小蘭的家教故事

成功類型:第一個進入美國內閣的華人女士。

家庭背景:旅美華人。父親是博士,母親是碩士。

家教特點:注重早期教育,培養良好習慣,有深厚的東方文化底蘊。

2001年元月11日,美國新任總統小布什和一位華人女性一同出現在新聞發布會上,他宣布這位女性將擔任新內閣的勞工部長,並且說:“她將把令人欽佩的特質帶到新崗位上。”這位令人矚目的女性就是趙小蘭,她的入閣實現了華人入閣“零的突破”,不僅受到美籍華人的歡迎,也備受全球媒體的矚目。趙小蘭取得今日的成功絕非偶然,除了她的自身奮鬥以外,還與她的家庭教育有密切關係。小布什的父親老布什總統當年在白宮接見趙小蘭的父親趙錫成全家時,帶著極為讚賞的口氣向夫人芭芭拉說:“應該向趙錫成先生和他的太太朱木蘭女士學學怎樣管孩子。”

趙小蘭1954年出生於台灣。他的父親趙錫成從事海運業,曾是台灣遠洋船隊中最年輕的船長。他在台灣海事考試中名列第一,引起了香港船業大亨董浩雲的注意,他對這位年輕人的才能和品質極為讚賞,出資讓他到美國去讀書深造。當時小蘭才5歲,和媽媽朱木蘭及兩個妹妹留在台灣。1962年,8歲的小蘭和母親、妹妹一同乘船到紐約與父親團聚。當時,他們一家的生活相當艱難。全家擠住在紐約皇後區的一個公寓房間裏。父親要打3份工,母親要操心一大家人的衣食和照顧4個年幼的孩子。但是趙錫成夫妻倆一點也未放鬆對孩子的教育,無論多忙、多累總要抽出時間來關心孩子的學習。(趙家的家教不因家境的貧富忙閑而轉移,這是最可貴的。)

那時,趙小蘭才上小學三年級,就讀於紐約117公立學校。當時,她幾乎一個英語單詞都不會。她聽不懂老師的講課,便把老師寫在黑板上的每一個字都抄下來,回家後對照字典去查中文意思。趙錫成打完3份工回家已經很累了,但不管時間多晚,他回來第一件事就是在一旁看小蘭整理翻譯筆記,幫她解釋她弄不懂的英語詞彙和課程內容,還教她不要把d和b弄混,以及如何區別老師手寫的p和q。除此以外,爸爸還要和小蘭練習學校裏的課堂用語和交際用語,以使小蘭盡快地適應美國學校的生活。初到美國,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同學和老師都那樣陌生,沒有一個朋友,這對一個8歲孩子來說是多麼難受啊。可是由於父母的親情,由於那及時而有效的幫助,那艱苦的環境不再是那麼難以忍受了。一家人把這一切當做挑戰、當做考驗。所以,盡管父女倆常熬到深夜,但小蘭不以為苦,反而感到一種享受,她從爸爸那裏不僅獲得了親情,還學到了許多為人的道理。她覺得那段艱苦歲月也是她生活中的快樂時光。多年以後,她還懷著深情回憶它。(在孩子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爸爸伸出了手,不但使孩子獲得了知識,而且增進了父女親情。這份親情除了支持孩子度過眼前困境,還成了孩子的終身精神財富。可見家庭教育把握時機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