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傳媒披露的兩個“美麗的謊言”先後引起世人的關注。其一是來自中美洲洪都拉斯的一名13歲少年所編造的一個“千裏尋親”的故事,他謊稱想與在紐約的父親相聚,但卻苦尋無著。其實,他的父親早在去年已辭世了。其二是在廣州報警找不到家的阿瑩,其真相原來是“13歲女孩有家不認爹和媽”。對此,善良的人們不禁要問,小孩的謊言背後究竟蘊涵著哪些心理?
說謊,被解釋為是一種故意的欺騙行為,是一種蓄意和深思熟慮的對真實情況加以歪曲的企圖。說謊是最常見的兒童問題,其原因很多,一般可歸納為無意識的說謊和有意識的說謊兩類。
無意識的說謊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由幻想引起的。由於兒童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常把幻想內容當做現實,我們有時誤以為小孩是在說謊。如上課時,老師正在讓小朋友介紹家中情況。小華特別神氣地向老師和同學介紹說:“我們家裏東西可多呢,有電冰箱、洗衣機、電視機,還有鋼琴,我每天都彈鋼琴,媽媽也教我,將來我要成為鋼琴家。”下午放學時,小華的媽媽來接他,老師隨便問了問:“小華家裏有鋼琴,為什麼不請一個家庭老師認真、係統地教一教小華呢?”小華的媽媽聽了莫名其妙:是不是老師記錯了?還是小華現在學會吹牛,向老師說謊呢?經過大家的認真調查,原來小華有幾個小朋友,他們經常在一起玩,相互之間總是顯示各自家中的玩具。其中一位小朋友總帶小華到他家彈鋼琴,真好玩!有各種各樣的聲音,這樣就勾起了小華對鋼琴的興趣,於是將內心強烈的願望當成生活的真實告訴了老師和小朋友。
生活中,許多小朋友向父母說謊,說老師表揚了自己,目的是內心想得到老師的表揚;有些小孩子在考試結束後,將低分改成高分,其實內心是想得到高分;有些小孩子在同伴麵前稱自己家中有某樣東西,其內心是想得到這些東西。小孩的說謊,尤其是幼兒的說謊,多是這種原因。在這個時期小孩不能完全分清什麼是想象,什麼是現實,經常將想象和現實混淆起來,於是,常常將想象的事物當成現實說出來。成人誤以為小孩子在說謊,這是應注意的。
第二種是自我判斷與心理發育不成熟引起的。心理學研究證實:幼兒自我判斷標準是極其簡單的,常把周圍人,尤其是父母是否高興作為自己行為對錯判斷的標準。因此,當自己做錯事時,告訴媽媽真實的情況,媽媽會生氣,為了不讓媽媽生氣,最為簡單的辦法就是不承認事情是自己所為。
有意識的說謊分為四種。
第一種是父母的誤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錯誤行為往往會給孩子帶來負麵的影響。例如,父親從單位回來很疲勞,就對正在做作業的小東說:“無論誰打電話來,都說我不在。”小東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心中卻充滿疑惑:“為什麼爸爸明明在家,卻要說不在呢?”於是,真的有人打電話找爸爸,小東就拿起電話說謊了。又如家長對孩子說:“下午學校搞清潔衛生不要去啦,給你寫張病假條算了!”這些都在無形中教會孩子說謊。
第二種是逃避責罰。有些家長對孩子過分嚴厲,動輒打罵,以至令他們心理上過度緊張和恐懼,性格懦弱的孩子則更甚。例如小明在廢置的車廂內玩火,為了逃避父親的追究和責罰,就說自己是去救火的。所以當小孩幹壞事、做錯事後會冒險去說謊,而不願說出實情,以逃避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