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種是為了博取讚揚。例如家長跟孩子約定學習獎勵的標準,孩子考試成績未達標,便會為了獲獎及博取家人的讚揚而虛報優秀的分數。
第四種是出於自卑。例如小英家庭經濟欠佳,但為了不讓幾個有錢的同伴瞧不起自己,就謊說自己家裝修如何豪華,並虛構出自己的爸爸是經理等故事來。
年齡小的孩子,由於認識能力及思維能力未發育成熟,分不清自我與環境以及事物的真偽,故其“謊言”不一定是有意編造的,屬無意識說謊。隨著兒童的年齡的增長和認知水平的提高,這類謊言會逐漸減少。但有些兒童由於環境及教養因素令他們在說謊中得到益處,即繼發性得益,因此就采用說謊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及願望。這時候說謊已成為他們的一種待人接物的行為模式,從而構成品行障礙。其實小孩子說謊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做父母的不知道小孩子為什麼要說謊,以及孩子說謊後粗暴地對待他們。所以在了解了孩子說謊的原因後,就要學會正確麵對說謊的小孩子。
首先,家長不要強化孩子說謊的行為。很多家長遇到孩子真的說謊時,就指責道:“你又在說謊!”這使孩子受到很大的打擊,但如果改變說法,可能效果就不一樣。“我知道你這次沒考好,內心十分痛苦,將考分改了一下,證明你內心十分願意考90分,於是控製不住將70分改成90分。其實70分也不是一個壞成績,下次考試努力爭取拿90分不是更好嗎?”這樣就比較委婉地幫孩子認識了錯誤。
其次,家長不要指責說謊行為。不指責包括說謊行為和做錯事本身。如小孩打壞了東西,一不追究,二不關注他在說謊。可以這樣說:“幸好沒有傷害到你!”“幸好比這更值錢的東西沒被你打壞。”這樣從現在開始小孩子不但不說謊且能感到“說實話父母會原諒我的”,過一段時間後會自覺承認自己的說謊行為。當孩子自己承認自己說謊時家長一定要給予表揚。
再次,家長不要提示孩子再說謊。有些父母的語言用法不當會啟發孩子說謊,比如“這是不是你幹的?”“這次又沒考好是嗎?”。這些簡單問句,要求小孩馬上回答。如果回答“是”,小孩怕受懲罰,於是隻能選擇說謊。有時小孩說謊,隻是父母並沒有完全掌握所有情況,但通過推測可以完全肯定他在說謊,這時應直截了當說出真情,避免多次詢問孩子,使小孩子想方設法詭辯。這樣還會促使他進一步誤解,以為自己聰明,父母肯定不知內情!
另外,應表揚孩子誠實的行為。家長在矯正小孩的說謊時要認識到:獎勵誠實行為要比懲罰說謊更為重要,應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多表揚獎勵小孩的誠實行為,尤其是孩子主動承認錯誤時可免去懲罰。這樣小孩自己體會到誠實比說謊好。
而對說謊的孩子,家長可以采取一些治療法,如運用角色轉換治療。家長可以設計一個遊戲:事情的經過與小孩說謊的前前後後相似,父母扮演小孩子本身,讓小孩扮演老師或父母等。通過這種遊戲讓小孩子體會到說謊的危害。或者運用故事治療。家長可以講一些有關說謊者如何最終受害的故事,如《狼來了》、《長鼻子的匹諾曹》等,使小孩從中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