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篇文章報道了美國前總統布什的長子和次子在美國中期競選中,分別取得德克薩斯州州長的連任和當選為佛羅裏達州州長。親兄弟雙雙獲勝,這在美國政壇上十分罕見。當傳媒問及布什夫人芭芭拉育兒的心得時,芭芭拉說:“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是我給他們上的重要一課。”美國的教育學家曾對剛送進幼兒園的兒童進行測試,結果表明,聽過家長讀書的孩子的閱讀水平比沒有聽過家長讀書的孩子高出許多。孩子聽家長讀書的獲益不僅僅是學習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給予孩子一種氛圍。一些家長對孩子讀書寄予過高的期望,期望孩子通過讀課外書能迅速提高思想覺悟,提高學習成績,提高修養等,所以家長往往在讀書問題上與孩子存在很多的分歧。今天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讀書的意義和指導孩子讀書的方法。
讀書的意義是什麼呢?
其一,讀書是孩子的一種娛樂。遊玩、娛樂是孩子成長的一種需要,沒有娛樂活動,孩子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在大多數情況下,書籍是孩子們的娛樂工具之一,孩子不會為了學習而去看書,家長如果硬將其發展為一種單純的教育工具,那麼孩子對書的態度就會像對課本一樣厭倦了。1992年全國城市兒童的調查也證實了這一點:孩子接觸媒介是為了滿足娛樂需要,而不是為了接著上課。所以,如果你家的孩子不喜歡看書的話,那麼作為家長的你就需要檢討一下自己在對待書籍的態度上有沒有陷入這個誤區。
其二,書籍中的文學作品是一種藝術。兒童成長同樣需要體驗藝術,不要以為看那些參考書才是真正在讀書,一旦發現孩子在閱讀小說,就認為是不正經。其實問題在於你怎樣引導孩子從閱讀文學作品中接受藝術教育。所以作為家長,請想一想,你買回家的書籍是否大部分是孩子學習的參考書呢?
其三,讀書在嚴格意義上是寓教於樂,即在滿足娛樂需要的過程中,無意中學到一些東西。因此,作為家長的你,不要經常詢問孩子讀書學到了什麼。很可能讀一本書並不會對小孩子有多大的幫助,但要認識到讀書本身會帶給孩子一種理念的改變,也許這種改變並不會一下出現,但請相信,它是一種積累。
指導孩子讀書的方法有很多,家長應有選擇地指導孩子讀書。
首先,要為孩子選擇他們“喜歡”的書籍。家長帶孩子去書店買書時,很容易高高興興去,悶悶不樂出來,本來一件愉快的事情,卻會變得不歡而散。出現這種情況通常是,孩子在書架上盡情地尋找自己喜歡看的書籍,於是大家各自抱著自己心儀的書走到櫃台前,家長才發現孩子買的都是對學習“幫助不大”的書,在金錢權衡之下,父母唯有忍痛割去孩子所愛,買回一些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書,而不是孩子喜歡的書。如果家長每次都給孩子買不喜歡的書,而不讓孩子購買自己喜歡的書,那麼孩子對書籍的興趣就會受到打擊,久而久之就不愛讀書了,所以請家長給予孩子一定的選擇讀物的權利。
其次,父母應養成定時帶孩子去買書借書的習慣。有些父母心血來潮買回一大堆書籍後,就再也沒有繼續買書給小孩子看;有的父母隻是自己在書店裏直接買書回來,而沒有帶上孩子一同選擇;還有的家長買了書回來後,就不檢查孩子是否喜歡看,或者有沒有看。其實家長應該定期帶孩子到書店或圖書館買書和借書,最好能一起商量需要哪些書籍,並和孩子一道閱讀和討論。
再次,應為孩子營造一個讀書的環境。讀書的環境包括物化環境和人文環境。物化環境是指家長要為孩子準備一個小書架,最好能讓孩子有一間獨立的書房,使他隨時能在知識海洋中漫遊。人文環境是指家長要為孩子樹立勤讀書的好榜樣。如每天晚上家長都要自律地抽出一定的時間來讀書看報,並和小孩一起討論其中的熱點問題,以激發孩子讀書的興趣。如是年幼的兒童,家長還要每天為孩子朗讀書籍15分鍾左右。
最後,家長還應鼓勵孩子利用讀物解決問題。許多介紹社會知識和科普知識的讀物都有一定的使用價值,家長要鼓勵孩子在生活中利用這些知識。如《十萬個為什麼》中涉及天文、地理、生物、人體、健康等方麵的知識,當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不懂的問題,可鼓勵孩子在書中自行找答案。這種知識的利用不僅能增加孩子的讀書興趣,還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和培養孩子的科學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