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年兒童中,互相嫉妒的現象並不少見,許多學習好的、當幹部的同學在學校裏是孤立的。有時學習好的同學在臨考前發現書包被人偷走,住宿的同學在被子裏發現一根縫衣針……這些都是某些孩子在嫉妒心理支配下做出的行為。
嫉妒心強的孩子有很多種表現:有的是想在生活中占據中心地位,唯我獨尊,在集體遊戲時,他非當主角不可,要是別人當了主角,他就不高興;有的因別人有高檔玩具或有高檔衣服,心裏憋氣,向父母發脾氣;有的因為別人受了表揚而自己不愉快……心理學家認為,嫉妒心理是通過“比較作用”,感到他人之長使自己受貶損,於是力圖用貶低他人的方法來保護自己,這是消極心理的表現。嫉妒,有害自己身心健康。一個人若常常嫉妒別人,他的心理必然處於緊張狀態,而其內心的衝突得不到緩解宣泄,會導致大腦神經高度興奮,引起神經緊張、胃腸痙攣、消化液的分泌受抑製等,從而產生頭痛、食欲不振以及心情煩躁等症狀。
心理學研究表明,嫉妒心理是兒童情緒發育過程中自然發生的“人之常情”,在良好的家教環境裏,它會自生自滅,但有一部分孩子會因家教不當而隱藏在性格之中,使自己常受折磨,不能健康成長。
克服嫉妒,學會寬容,是健康人格的必備素質。怎樣幫助孩子克服和減輕嫉妒心理呢?第一,培養正確認識自己的自我觀念。首先要肯定孩子好勝爭強的願望,其次要積極幫助孩子承認自己的不足,還要鼓勵孩子虛心向別人學習。謙虛不是自卑,而是自我確認,是能正確認識自己的表現。家長要從提高孩子自我認識入手,克服貶低別人、抬高自己的泄憤行為。
第二,培養熱誠、公眾、合群的集體觀念。父母要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與人友好相處;教育孩子正確評價自己,防止目中無人、孤僻自大;要正確看待他人之長和不足,不要總是盯著別人的長處就不愉快,見到別人的不足就高興。要培養孩子“佩服他人—學習他人—超越他人”的平等競爭態度。有句諺語說得好:“心眼壞的人沒有一分鍾快活。”一般說來,拋棄妒意中的憤恨成分,嫉妒就變成了羨慕。羨慕則能讚美別人,激勵自己。
第三,培養自尊,克服自卑。家長要教育孩子一切從自身實際條件出發,不要盲目攀比。父母要教育孩子謙虛、平和,讓孩子的性格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第四,父母不要溺愛孩子。如果家長溺愛孩子,什麼要求都滿足他,那麼孩子得不到他想要的東西,見到別人擁有就會心懷不滿,嫉妒別人。
第五,父母要以身作則。隻有家長自己克服嫉妒心理,寬宏大量,才能為孩子做出表率。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對孩子要多多理解和寬容,不要挫傷孩子的自尊心,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