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5章 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1 / 1)

李穎自幼美麗聰慧,父母視為掌上明珠。她是在父母和親朋、鄰裏的寵愛讚美之中長大的。她一帆風順地考入名牌大學,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父母為她驕傲。

早在幼兒時期父母就已發覺女兒任性、高傲,卻仍然遷就、順從她。她不想吃飯,全家又哄又勸;她從不做家務,母親包攬一切;她說心煩,全家不敢看電視;她稍不順心就大發雷霆,甚至打掉父親戴著的眼鏡。以她這種脾性,參加工作後,對環境和人際關係當然不能適從。但父母仍沒有醒悟,卻千方百計幫她調動工作。調動了3次她仍不滿意,反而責罵父母無能。她一向不能容忍別人超過自己。一次出國考察落選,她對入選的同事十分妒忌,一切怨恨全部潑向父母。父母想不到半輩子傾注的愛心卻變成一場無盡頭的責難,而且這種責難還將繼續下去。父母此時才猛然醒悟,但悔之晚矣!

造成李穎這種漂亮的軀殼與自私的靈魂、高智力與低劣心理品質的畸形組合的,正是她的父母。李穎這一事例給了我們啟示,家庭教育不能忽視孩子健康心理和人格培養。

我國由於受到傳統教育觀念和文化的影響,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相對薄弱。目前在我國兒童中普遍存在怕苦、怕難、心理脆弱、不懂關心他人,獨立性、創造性、合作交往能力較差等問題,這同日益發展的現代化社會變革很不適應。未來的社會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個都要具有麵對現實、不怕困難、開拓進取的精神,具有關心他人、家庭、社會、自然的意識和責任感,具有合作、交流能力和創新精神,具有自主、自信、自強的人格品質。優良的心理品質並非天生的,而是後天環境與教育共同造就的。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形成,關鍵在於“早”字。7歲之前是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是培養優秀心理品質,防止不良行為的關鍵時期。李穎在這個關鍵時期也是和其他小朋友一樣,是在父母身邊和與父母密切接觸中度過的。遺憾的是李穎一直在寵愛過多而要求太少的這種心理氣氛、心理影響和家庭環境中成長,這些不良影響潛移默化,造成了她低劣的心理素質。作為家長應該轉變教育觀念,從小開始抓好對孩子的健康心理教育。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素質呢?

第一,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不論大小,他們都是實實在在的一個人。家長要以看“一個人”的眼光去對待孩子,與孩子平等相待,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用欣賞的眼光、鼓勵性的話語去真誠而積極地評價孩子。對待幼小的孩子可采用拉拉手、摸摸頭、拍拍肩等身體語言去滿足孩子的正當心理需要,對待稍大一些的孩子可采用交談的方式,以溝通教育者和孩子間的情感。

第二,積極創設給孩子獨立完成任務的機會,以促進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在適當範圍內,家長應鼓勵孩子去承擔一定的任務,讓孩子擁有自主權、選擇權,獨立去完成。當預見到任務中可能出現的困難時,家長可先讓孩子想辦法解決;若完成任務確有困難,家長要采取“幫助而不是替代”的態度,去幫助解決。這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創造性、不畏困難的精神、健康自我意識等良好個性,有著積極的作用。

第三,家長要以身作則,以實際行動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教育者要以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去對待生活,去關心他人。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會看在眼裏,記在心中。這樣在無意之中,孩子就會萌發關心集體、關心父母、關心同伴、樂意分享的優良品質。

另外,對待有問題行為的兒童,教育者要多觀察、分析,積極地對他們進行心理補償教育,盡量采取環境和行為矯正的方法,使他們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