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家長對孩子有求必應,孩子想要什麼就給買什麼。那麼,現在的孩子是不是什麼都不缺了?答案是否定的。那他們究竟缺少了什麼?這是擺在社會,特別是第一任老師——家長麵前的一個新課題。中日兩國少年在內蒙古草原參加探險夏令營,從兩國少年所表現的不同行為,揭示出中國孩子普遍存在不能吃苦、缺乏環境意識、群體意識、生存意識等問題。這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日本家長每人花30萬日元讓孩子到內蒙古草原吃苦,值得嗎?日本人認為這樣“花錢買難受”是買得其所,值得!
中國的家長們卻是另外一種思維方式。特別是受過“文革”磨難的一代家長,不願讓孩子再嚐他們吃過的苦頭,總是小心翼翼地嗬護著,要讓孩子們過得舒舒服服。殊不知這可能耽誤孩子的未來。因為在孩子身上缺少的生存意識、群體意識、環境意識,更缺少一種社會責任感和吃苦耐勞的能力。當前,我們的家庭教育存在“重智輕德”的傾向,重視文化知識學習,輕視意誌毅力、吃苦耐勞等非智力品質的培養。實際上,一個人成就大小不僅是智力水平,更有非智力因素。研究表明,成就輝煌與沒有什麼建樹比較,兩者最明顯的差別不在於智力的高低,而在於是否有自信心、進取精神,有不屈不撓堅持到底的良好品質。有成就的人對自己從事的工作充滿自信,勇敢麵對迎接挑戰,具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一股勁。這些,恰恰是我們的孩子所缺少的。
孩子缺少些什麼?我們應該毫不含糊地回答:缺少的是誌氣,是毅力,是吃苦耐勞的品格。要給孩子的不是高檔文具、新潮衣服,而是給他們自信心、進取心和百折不撓的非智力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