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3章 何吝說聲“謝謝”(1 / 1)

微音先生寫過一篇《學雷鋒有感》。說的是某日他自報社驅車返家,行至人民南高架路中段,碰到有輛摩托車肇事,車“炒了魷魚”,坐車的一對青年男女,男的慶幸沒事,女的則給撞傷,麵青唇白,躬腰呻吟,狀頗痛苦。受雷鋒“出差一千裏,好事做了一火車”精神感染的這輩人,心想“雷鋒助人為樂,更何況是救死扶傷!少年兒童學雷鋒,老家夥也要學”。於是,這位老人家把兩位騎士讓上汽車,叫司機繞道直奔醫院急診室。男的忙不迭扶女的下車,老人家夠“完全、徹底”,還細心囑咐“慢慢來,別著急”。豈料這兩位年青人“連眼瞧也沒瞧一下,一句‘唔該’(謝謝)也沒說,便走了”。由此引起這位老人的“沉思”。他喟歎:“人家學雷鋒不是為了想討個紅包,你說句‘唔該’人家也不會增加一兩肉。然而,別人幫助了你,專門繞道送你到醫院去,為什麼連一句道謝的話也吝惜呢。也許是習慣成自然了,在不少人的字典裏,根本就找不到‘謝謝’這兩個字。”由此,這位老年人希望我們“從教育方麵下工夫,從幼兒園、小學抓起,要讓他們懂得寫,也懂得講‘謝謝’這兩個字”。

在生活中,類似的事不難見到:一些摩托騎士旁若無人地在橫街窄巷裏橫衝直撞;一些猛男豔女在公共場所隨意喧鬧,打情罵俏,隨地吐痰、丟瓜子殼;一些秀發飄香、包裝精美的時髦女郎滿口粗言穢語,仿佛不加點“作料”,她的話就不夠“勁”似的……如說其“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是檔次偏高,那麼說其是“時髦巨人,文明禮貌矮子”恐怕不為過吧。

造成這種“巨人”與“矮子”的反差,“其外”與“其中”的脫節,與我們教育的失誤不無關係。在那個不是“打倒”就是“砸爛”,不是“紅燒”就是“油炸”的年代,倡導“頭上長角,身上長刺”,留下了多麼嚴重的後遺症,這是社會不良風氣使然。除此之外,學校德育的“假、大、空,成人化,家庭教育的重智輕德,特別是忽視思想品德、行為習慣與良好的個性修養的教育不無關係。青少年缺乏文明禮貌的基本功,缺乏良好的行為習慣、道德修養。為此,除了要給他們補上‘文明禮貌ABC’這一課外,為人父母更要從小加強對孩子的文明禮貌教育,從ABC抓起,從學會說‘謝謝’、‘對不起’、‘沒關係’、‘別客氣’等文明禮貌用語抓起,習慣成自然,良好的習慣終生受用。期望我們新的一代,既有漂亮的外表,又有豐富的內涵,以迎接未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