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都會發現,當孩子升上中學後,就不像在小學時那麼“乖”、那麼聽話了。家長批評他時,他會百般辯解,總是不承認錯誤。家長讓他去幹什麼事,他會說:“等一會兒我會去做的,不要催我,我忙著呢!”孩子常常往外跑,家長問他去哪裏,他也不會像小學時那樣認認真真地對你講述,隻是簡單地說“和同學玩,到同學家去了”。如果家長問細一些,他就會不耐煩地說:“我沒做壞事,你放心”。或說“我的事你就別問那麼多了”。家長會覺得孩子離自己的要求越來越遠了。
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孩子進入中學後,就不再是兒童,而是少年了。少年時代的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獨立性迅速增長。他們開始擺脫對家長的依附感,認為自己“長大了”,要“獨立”了。他們有這種獨立的心理,可是獨立的能力卻又跟不上了,所以常常會出現行為偏差。正如幼兒在學走路時常常會摔倒一樣,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不摔倒就不會走路,不“犯錯誤”就不會成熟。人都是在不斷的摔倒、不斷的“犯錯”中逐步吸取經驗,提高認識,不斷成長、成熟的。
少年期的孩子不喜歡家長要求自己怎樣做,更不願意家長拉著手走。他們認為這是家長不尊重自己,把自己還當小孩子看待。麵對這種現象,家長可以采取提建議的方式讓他們自己去判斷有時也可以用分析利弊的方法讓他們自己去辨析和決定。其實這樣做就是家長的要求通過變通、啟迪的辦法轉化為孩子的需要和孩子的決定,而不是“聽話”才這樣做。這樣,不僅尊重了孩子的獨立性,滿足了他們的獨立欲,也指導了他們如何獨立活動,培養了他們獨立決策的能力。
少年期的孩子最討厭家長對他們隨意指手畫腳,不願意聽他們的申辯、解釋,不尊重他們對問題的看法,他們希望家長把他們看成是“大人”,能平等地對待他們,尊重他們的獨立性。如果家長不尊重他們,就是說得再對,講得再合理,他也聽不進去。其實家長與孩子的所謂“代溝”,有些並不是由於認識上的差別,而是家長對孩子缺乏尊重造成的。
許多孩子由於過分強調自己的獨立性,而不理解家長對自己的關懷,固執己見。對這類孩子更加不能用強製高壓的手段,那將會加深孩子的逆反心理,出現叛逆行為。而要用更加尊重、耐心細致的商量、啟迪的方法去引導他們,讓他們逐步理解家長的關懷和指導。家長的心裏有時是恨鐵不成鋼,但不能表現出急躁、粗暴,否則,就可能會煉出一爐廢鋼。
家長應該看到,孩子獨立性的增強是孩子開始走向成熟的一個標誌,是少年成長發展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的固執己見、不願順從、自行其是而經常導致的行為偏差,正是他們要獨立而又不善獨立的表現。家長隻能在尊重和理解他們的基礎上給予耐心的引導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