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我給她以肯定的答複,“關鍵是你有沒有決心改變你自己。首先,要重視自己的缺陷,認真改過;其次,要改變自己的心態,去掉憂慮。你不妨聽聽心理學上怎樣給憂慮定義:由於將來的某件事而在現時產生的惰性。為什麼叫惰性呢?我們經常聽人說,‘這幾個月我什麼也不能做,沒心情’,在這種消極心態下,你什麼也幹不成,並且這還成了你不幹事的理由。與其為沒有發生的事日複一日地煩憂,何不定個計劃,愉愉快快地按計劃辦事呢?”“什麼計劃呢?”我的學生問。
“重建父母尊嚴的計劃啊。”我給她粗略地設計了一下,“第一步,虛心向兒子承認自己錯了,不該打亂家庭的生活秩序,影響到孩子的心情,爭取得到兒子的諒解。第二步,與兒為友,調節孩子的業餘時間。常帶他出去旅遊,或者是舉家參加某種體育活動,用親情和關愛驅趕孩子的孤獨,增強家庭的凝聚力。第三步,讓孩子敞開心扉,對學校發生的事情做出評點,你們做父母的也一起與他討論。同時,也可以引發孩子,評論父母的所作所為。他說的對,你們就誠懇接受;你們不能認同的,也可以談自己的看法。在家庭裏營造一種寬鬆的民主氛圍。第四步,不追究和懊悔從前,也不為明天發愁,麵對現實,盡力把今天的事情辦好,愉愉快快過好每一天。”
“過好365天就是一年!”我的學生表現出極強的敏感和理解力,“這樣,一年都是好心情。”
聽了我的學生的感歎,我由衷地高興。是啊,我們改變了,而正是我們在教育中的改變帶來的好心情,進而給我們帶來了更高的教育效率!
如果你不能改變孩子,首先改變你自己。
在教育子女中所犯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加不可原諒。這和用藥配錯了劑量一樣,第一次弄錯後,消除其副作用須付出百倍的艱辛。難就難在適度。
我奉勸家長們,麵對孩子的錯誤,當我們要火冒三丈時,千萬壓一壓、忍一忍。推己及人,先想一想孩子的情緒和本能。
順著毛撫摸比逆著摸的感覺要舒服得多,效果也好得多。
——高芸香
高芸香山西原平人。1966年高中畢業,當過農民、赤腳醫生、中學教師。1978年考入山西師範大學中文係,取得漢語言文學學士學位。現為山西省作家協會理事、忻州市作協副主席,先後在《汾水》、《山西文學》、《人民日報》等報紙雜誌發表中短篇小說、散文、隨筆百餘萬字。
《我的孩子不是天才》講述了一個智慧母親創造家庭教育奇跡的故事。一個家庭的三個孩子都僅僅以非常勉強的分數考上了大學,但是日後均在英國或美國頂尖大學得到了博士學位,遠遠超過了和他們同等起點的同齡人的成就。這個令人驚奇的教育故事,是由高芸香這位中國母親所譜寫的。
高芸香告訴我們:也許我們的孩子僅僅是不算糊塗的中才,可是世界上哪兒有那麼多天才呢?我的孩子們平平常常地成長,今天,他們告訴了我一個“中才”所能達到的高度。一切偉大的教子真理、一切神秘的“天才”秘密,都蘊涵在那每天最平凡的小事之中,在學習、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