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在一些關於教育的理論中,經常看到這樣的話——“孩子可塑性強”。因此,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特別希望孩子能夠照著我們喜歡的樣子成長,朝著我們希望的方向進步。但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好像總是事與願違,孩子的成長並不會完全在我們的掌握之中。所以,我們就會不斷地想改變孩子。但是,又有多少父母能夠真正改變孩子呢?
如果你不能改變孩子,首先改變你自己
我們做家長的往往因襲了這樣的思維定式:首先考慮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孩子(乖孩子、進取心強的孩子、體魄健壯的孩子等等),而忽略了孩子需要什麼樣的父母。現在我們的家庭教育,孩子還處在被動接受的從屬地位,而父母一直錯位地充當了家庭教育的主體。
我們一直在強調孩子應該如何如何,卻很少反思自己應該改變什麼。
我在這裏要說,麵對孩子的教育,如果你不能很好地改變孩子,首先改變你自己。
我想在談這個話題之前先和一些父母說說憂慮和關心的區別,因為現在我們很多父母是不知道什麼是關心什麼是憂慮的,他們常常將憂慮和關心混為一談。憂慮是一種心理狀態,關心是一種情感狀態。關心是對的,憂慮多了就不好了,因為憂慮的心理往往使你不能準確地判斷現實。下麵我就引用一段我和我的學生的對話,希望大家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發。
一天,我從前的一位學生來學校找我談心,說眼看就要考高中了,她的孩子成績卻正“大踏步”地後退。她為此十分焦急,“我和他爸爸經常告誡他,一定要集中精力、專心致誌地學習。要分析自己退步的原因,改邪歸正,盡快趕上去。但是,任你怎麼說都不管用。真把人愁死了”。
我說:“先別愁。如果你不能改變孩子,首先改變你自己。”
我的學生突然瞪大了雙眼,她實在不能明白我怎麼突然轉換了“改變”的對象。
我說:“發愁、憂慮好像是家長們的流行病。我常常聽到家長們聚在一起討論孩子,學習好的擔心考不上重點大學;學習成績次一等的,又擔心達不了線。每個人每天花費大量的精力擔憂未來。但憂慮能改變現狀嗎?根本不能!”
“可是,孩於的成長牽著我的心啊。”我的學生說。
“是啊,古往今來,我們對‘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都表示認同。”我說,“其實,我們的社會往往在鼓勵這種憂慮的心理,仿佛是用憂慮來證明自己的關心,用憂慮來證明自己的感情。事實上,憂慮和關心不應該混為一談。憂慮是一種心理狀態,關心是一種情感狀態。關心是對的,憂慮就不好了。因為憂慮的心理很可能使你不能準確地判斷現實,反而擴大了事態的嚴重性。”
“不管是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如果不切實際地拔高孩子的能力,對孩子是壓力;對家長則因為期望太高,就必然患得患失,失望會更大。”我看我的學生臉上露出了內疚的笑容,就進一步說,“所以我說你首先要改變你自己。比如在與孩子談心時,盡量就事論事;在生活細節上點點滴滴滲透;在具體事情上挖掘你的教育內容,貫穿你的教育思路,而不要說大話空話。”
“老師,您說失掉的威信還能重建麼?”她用期待的目光望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