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為孩子的心靈撐起一片天(1 / 1)

渝北中學 楊雪 邵太

“你父母打過你嗎?你認為父母打你對嗎?你會怎麼做?”在講《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家庭保護部分時,我對三百多名學生做了以上內容的調查。90%的學生表示曾經挨過父母的打,32%的學生表示在家經常挨打。28%的學生認為父母打自己是對的,可以原諒;72%的學生認為父母根本不理解子女或為了發泄情緒而打自己,應該告父母。當我告訴學生應該想方設法讓父母消氣後,試著與父母溝通,若多次無效再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時,部分學生反應非常強烈,均表示父母根本不會理會他們。

調查雖不全麵,可調查的結果讓我很替孩子們擔心:可憐的孩子昨天被父母打了,今天還好嗎?明天還會挨打嗎?後天又會怎樣?據了解,經常挨父母打的學生大多是成績不好、表現又差的調皮生——家長的心頭痛。這部分學生在校經常被老師點名批評教育,累教不改,當然就逃不了長期“請家長”的“厄運”,便有了經常挨打的曆史。誠然,“黃荊棍下出好人”的案例也存在。曾看到這樣一則消息:學生甲離校很近,平時父母一般不在家,由爺爺代管。該生不愛學習,經常在課堂上搗亂,班主任使盡渾身解數仍無效,便把他送回家挨爺爺一頓打。這招挺奏效,甲怕挨打,行為有所收斂,成績也漸漸好起來。可學生甲恐怕是不幸中的萬幸了,“黃荊棍”背後更多的是逆反、對抗和社會不安定的隱患。據報道,近幾年被公安機關查獲的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每年都超過15萬人,未成年人犯罪已占到犯罪總人數的14%左右,其中未成年人犯罪中,15—16歲的占72.6%,獨生子女占80%,父母離異家庭的占50%,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值得我們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廣泛深思,打罵式的家庭教育更應該得到反省和革新。

除了打罵(通常講“道理”,叛逆的孩子不愛聽),我們家長還能做什麼呢?一位家長教育孩子的過程讓人很受啟發:在家裏,女兒看一本愛情小說時被母親逮了個正著,小說是用一本教科書掩著的,女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小說藏起來。母親很生氣,凶巴巴地責問,女兒卻死活不承認,等母親強行把小說翻了出來,女兒仍然強詞奪理,矢口否認。母親無奈,態度突然一百八十度轉彎,笑著用商量的語氣告訴女兒:要是女兒早承認了,母親並不會責罵她,相反可能會給她買一些小說。最後,女兒承認了,氣氛有了緩和,母女有了心靈的溝通。

可見,家庭教育成敗的根本不在於打、罵、說服等方式的選擇上,而在於家長是否走進了孩子的心靈。青少年逆反、對抗,心理卻極易空虛,最需要陽光和雨露,渴望支持、理解、認可和鼓勵。誠然,打破孩子對父母的心理防線而走進孩子的心靈絕非易事。可等孩子的心裏空虛到缺氧了,其行為就容易出現偏差,可能不自覺地走上違法犯罪之路。因此,從家庭教育角度,呼籲全社會的家長對孩子多一些研究,多一點付出,多一絲寬容和理解,為我們孩子的心靈撐起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