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中學 鍾家洪
古往今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為人父母者的良好願望,並不惜付出畢生心血而孜孜以求。在這種指導思想和行為方式下,的確誕生了不少傑出人物。從這些成功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傑出人物其接受的良好家庭教育是其終身前進的不竭動力,特別是家庭培養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力量,更是助其事業不斷再攀新高的堅固基石。21世紀,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一些專家預測,不管孩子稟賦有怎樣的差異,良好人格和高尚道德都是一個成功人士所必須具備的先決條件。很難想象,一個道德敗壞、人格低下的人,會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益、對家庭負責並被大家所認可的人才——不管其具備怎樣淵博的學識或高超的技能。因此,家長在重視開發智力的同時,應該把孩子的道德培養擺在家庭教育的必需的、首要的地位來加以重視。在中學階段,在教育孩子怎樣做人方麵,要重點教育孩子明辨是非,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樣的事情對自己的成長有幫助,什麼樣的事情對自己的成長有壞處。在教育孩子怎樣學習方麵,要幫助孩子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在教育孩子怎樣生活方麵,要幫助孩子學會必要的生活知識,具備一定的勞動技能。通過一些點滴小事,幫助孩子明白做人的大道理,為今後成才播下美好品德的“種子”,即所謂“育人德為先”。
要做到“育人德為先”,父母自己必須做到“育人先正己”。眾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將給孩子一生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父母與子女朝夕相處,長期的家庭教育熏陶使子女自然而然地接受了父母的諸多觀念,這實際上就是孩子人格形成的生理基礎。所謂“家風”、“家傳”就是家庭教育繼承性的一種證明。在教育孩子方麵,父母的目的可能應該都是一致的,但具體觀點和操作方法卻是千差萬別的。關於這點,我認為家長應做好以下3點:即以身垂範,做孩子的榜樣;實踐不斷,給孩子創造實踐機會;家校配合,形成教育合力。首先,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作為家長,要通過不斷地加強學習來不斷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麵對教育子女中出現的各種難題,要有耐心、決心和教育機智,能創造性地采取恰當的措施,堅持不懈地去尋求較好的教育效果,而不應追趕社會潮流,盲目隨從。要不斷地自我反省,分析教育子女的成功與失誤,積累豐富的經驗,必要時可以向一些專家谘詢、請教,閱讀一些心理學、教育學之類的書籍,開闊自己的眼界,增長自己的知識,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孩子正處在長知識、長身體的年齡,他們所要掌握的是更多的基礎知識,我們所要做的,是多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而不是某一側麵的片麵發展。其次,要率先垂範,做孩子學習的典範。古今中外,許多傑出人物的成功之路都留下家庭教育的重要印跡。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他的早期教育來源於他的母親而非學校。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回憶他的早年家庭教育時說,對於他的整個思想產生影響的是他的父親請人給他講解的《孟子》。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產生著深刻的影響,一定程度上說,孩子是家長思想、行為的追隨者。因此,家長應時時處處注意自己在家庭、在單位、在社會上的良好形象,做孩子的典範。第三,實踐不斷,尊重孩子意願。處於成長、發育期的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精神世界,也應享有自己應有的權利,家長做事既不能過於武斷,對孩子采取命令或逼迫教育方法,又不能聽之任之,任其發展。而應做個有心人,正確認識社會的各種現象,幫助孩子學會分析,學會判斷,保持清醒的頭腦。注意了解孩子的精神需要,經常和孩子談心,隨時隨地觀察其身心的變化。家長平時要多留意,積極支持他們的興趣與愛好,傾聽一些他們的意見,將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做人準則通過實踐傳給孩子,培養孩子的良好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