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渝北中學校副校長 馮宗友
中學階段,是孩子學習生活中的關鍵時期,以後一生所需要的主要的基礎文化在這個時期奠定;一個人的身體形態、生理機能、身體基本素質都將在這段時期基本定型;心理品質、道德修養、行為態度、智力技能以及性功能的成熟,都將進入一個發展的高峰期。不少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都指出,這是孩子個性發展的突飛猛進時期,將對孩子產生終身性的巨大影響。他們從不同角度指出,這段時期為青春發育的“萌動期”,心理狀態的“閉鎖期”,人格成長的“危險期”,教育引導的“困難期”,能力、興趣和學習的“分化期”……斯普朗格稱這一時期為“人的第二次誕生”,以突出其極端重要性。所以,家庭在這段時期對孩子的關心、教育是萬萬放鬆不得的。但是,作為現在的農村,由於商品經濟大潮的影響,不少初中孩子的家長外出經商、打工。有的父親外出,有的母親外出,有的甚至雙雙外出,把孩子寄居在親戚朋友家。有的雖然沒有外出,由於農活忙,家務重,或對子女的前途缺乏信心,也懶得管理。他們認為,孩子已有十多歲,自己會穿衣、會吃飯,隻要給孩子繳學雜費,給零用錢花,家長不必過多操心。忽視家教的重要性、必要性,缺乏好的家教內容和家教方法,對孩子的成長十分不利。本人看在眼裏,急在心頭,為了全社會都能重視家教,現把教書多年來所了解的中學家教水平不高的原因羅列於後,以便大家共找提高家教水平的方法。
一、缺乏對子女必要的、充分的了解
我當班主任時,不管是家訪還是家長來訪,我一般都是先向家長了解學生的情況,而不是先向家長彙報情況。家長經常是一問三不知,問及學生在校的學習和表現,家長一概不知,談及學生在家讀書、完成作業的情況和表現,家長說得非常淩亂,不成體係,支支吾吾,半天扯不上正題。由於家長對子女缺乏了解,一旦子女發生重大違紀(比如打架,談戀愛)或成績下降,他們均感到突然,不能接受,甚至埋怨教師管理不嚴。
二、缺乏對學校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的理解
學校作為育人搖籃,教師作為正規的傳道、授業、解惑者,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內容,必須符合黨的方針、政策,適於學生接受,是全麵的、科學的,教育方法也是多樣的,並且以說服為主。對此,有些家長不理解,他們認為方針、政策太大,不實際,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太空洞,勤勞儉樸、艱苦奮鬥教育業已過時,堅忍不拔、頑強意誌力教育太殘忍。由於不理解,於是就不配合,少數家長仍然我行我素進行他們那一套教育,學校對他們無可奈何,更有極少數家長對學校一貫提倡的說服教育持反對態度,每與教師見麵,第一句話就是“你給我打嘛,我絕不護短,反正為他好,把他教乖了,我真的感謝,照理說,還應該拿手工錢”,弄得教師哭笑不得,不知如何回答。家長滿腔熱血,一份熱情。反對吧,怕家長泄氣或讓家長覺得你不願意把他的孩子管好;不反對吧,他的說法又與教師職業道德嚴重不相符合,常常不歡而散。
三、缺乏與班主任、科任教師的配合
作為農村初中,教師少,課程重,加之每班學生又多,教師要進行一次全麵家訪太難,常常是抽空走幾家。為了及時與家長取得聯係,交換意見,有時便要求學生把家長請到學校來麵談。每遇這種情況,家長能來的,特別是能準時來的並不多,常常是以多種理由為借口,加以推托,遇到急需處理的問題,班主任就無法與家長取得聯係。另外,班主任及科任教師為了推動學校工作,督促學生學習,也常常給學生布置一些任務,大到社會實踐、畢業生追蹤調查,小到背誦課文、完成作業,但家長對子女完成與否不願過問,完成好壞限於本人水平不能過問。由於家長與老師見麵少,用書麵聯係家長又寫不清楚(有時甚至出現由子女代寫而不告知家長的情況),對學生各方麵情況的了解就比較少,共商教育管理辦法就不能成為現實。
四、缺乏安靜的、有潛移默化作用的家教環境
學生從學校回到家,在學校學習的品德、知識需要鞏固,這就要求家庭(包括鄰裏)必須要有良好的環境。事實上現在的農村,說粗話的、明爭暗鬥的、相信迷信的、成天賭博的、弟兄妯娌之間為細小利益又打又鬧的、父母離異的、兄嫂扯皮的、荒土地餓肚子的,又何止一兩個,學生處於這種環境,聽的、看的、想的都是這些,把學校教育的那些愛國愛家、尊老愛幼、團結互助、熱愛勞動忘得一幹二淨。在學校學得的思想品德得不到鞏固,知識的鞏固也缺乏必要的環境。有的家庭房屋少,說話聲、麻將聲、電視聲一滴不漏地灌進正在看書、做作業的孩子的耳朵,很影響孩子學習。一位家長曾向我們反映,他的子女不看電視,但天天晚上在另一間屋把書本拿起“聽”電視,家長很久才發現這個秘密,覺得很氣憤,請求老師共同教育。當時,我提了兩點建議:一是把看書的屋與看電視的屋再隔開一些;二是有節製或不看電視。家長說了很多辦不到這兩點的理由,我心裏想:要是人一旦看書或做作業就完全進入情境,不受其他聲音影響該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