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缺乏新穎的、有趣的家教內容
通過多年觀察,我發現家教內容有六多六少:迷信的多,科學的少;愛己的多,愛人的少;愛家的多,愛國的少;生硬的多,有趣的少;陳舊的多,新穎的少;低級的多,高尚的少。在這裏舉一個例子。有一個初中生,開始成績很好,又是班幹部,樂於助人,經常幫助成績差的同學,曾經同時被評為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和幫差積極分子。家長找到老師,要求不讓他當班幹部,理由是影響他的學習,並且直截了當地說“幫助別人太傻”。後來該學生經常感覺頭痛,讀書讀不進,成績下降,父母起初並不相信,認為他在耍花招,經常進行打罵,導致孩子更感頭痛,成績更差。當父母發現他確實有病後,並不及時醫治,而是求神拜佛,還請了一班人在家裏吹吹打打驅什麼邪,搞得烏煙瘴氣,不但沒有把病治好,病情反而加重。家長忙了手腳,在老師的再三勸導下,才同意到醫院治療,結果僅花了幾十元錢便治好了病。病好後該生又在學校上了一學期多課,成績慢慢上升。有一天該生又突然不來學校上課了,老師十分著急,忙到家中去了解情況,才知道他準備與父親一道外出打工。老師再三勸說,家長硬是不聽,說是生在山上,家庭條件差,早點找錢今後好砌房取媳婦。老師幾番到家勸說無效,一個好好的學生就這樣斷送了美好的前途。
六、缺乏科學的、有效的家教方法
農村學生家長由於本身水平低,成天忙於農活,所以一旦發現子女做錯了什麼事情,經常不問青紅皂白,要麼一陣痛罵,要麼一頓猛打,美其名曰,自己的孩子自己不管誰管。甚至經常發生父母雙方一個說對,一個說不對,一個喊打,一個又喊“幺兒乖”的狀況,搞得子女無所適從,不知究竟對與不對,更不知今後怎麼做才好。更有甚者,有些子女在父母麵前見風駛舵,當著父親一個樣,當著母親另一個樣,從小形成耍滑頭、兩麵三刀的習性。這種孩子在學校老師也感到非常頭痛,經常違紀,但拒絕認錯,與老師左說左對,右說右對,在同學中常常說三道四,搞得整個班級不得安寧。如果教師碰到家長向其反映,家長要麼感到意外,要麼對教師顯出不滿之意,反而認為是學校毀了他的子女。
七、缺乏全方位的、多層次的管理
不少農村家長,由於長期與子女相處,對子女的種種缺點、錯誤,習以為常,見慣不驚。有的家長把子女送到學校來讀書,甚至看成是丟包袱,覺得眼不見心不煩,自己好安心幹農活或打牌等。所以仍有不少家長雖然家庭經濟困難,明知在學校住讀需要花不少錢,但仍心甘情願,不為別的,隻為圖個清靜、爽快,把對子女的管理看成是負擔,經常說“要乖自己乖”,言下之意根本用不著教育。我曾問過不少家長(特別是因為有事到學校找子女的家長),他子女在哪個班,班主任是誰,誰教語文、數學,不少家長根本回答不上來,對子女的全方位管理就成了空談。一般的農村家長都有一個共同點,教育子女的方法、內容一成不變,缺乏多層次管理。對於因材施教、分類輔導之類的理論不僅聞所未聞,在實踐中也根本不會應用,即使偶爾用過幾招,也談不出道道,更不能形成體係。
八、部分家長本身知識水平不高,對子女缺乏說服力
現在的初中學生家長,絕大多數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耽誤的一代人,他們文化水平低,知識少,或者自己讀書時根本就不用心,所以一旦要教育子女,要麼說不出個所以然,要麼一說出口子女就反對。我老家有一本姓哥哥,小學未畢業便棄學在家務農,靠勤勞和改革開放政策,發了家,致了富,房子家具都變了樣。考慮到自己知識少吃了不少虧,唯一的心病就是怕獨生兒子學不好知識升不了學,對子女非常關心,也想了不少辦法教育兒子。有一次,他對兒子說:“你一定要好好讀書,將來爭取有所出息,不說別的,祖祖輩輩都是農民,你考上學校爭取個非農業戶口也好。”兒子這樣回答父親:“我說也是,要是你跟媽兩個原來認真讀書,考上了學校,我不自然有了非農業戶口了嗎?我又何必天天挨罵,認真讀書呢?”父親啞然。我們經常聽到家長訴苦:“說他,他不聽,打他,他不服。還經常揭老子的底,可能是我跟他媽吵嘴時聽來的。他的書我又不懂,老師你說怎麼辦嘛。”
以上這些,是我對中學家教水平不高的一些粗淺認識。我認為,要改變這種現狀,並非易事,隻有全社會重視,努力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加強家校聯係,辦好家長學校,采取多種渠道對家長進行培訓,使他們明確自己的職責,加強自身修養,了解初中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懂得家教的主要內容,善於運用好的家教方法,提高家教水平,才有可能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