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清
家長們都很愛自己的孩子,而且常常將對孩子滿腔的愛化做了熱切的希望——孩子能夠比自己幸福,能夠擁有一個無比順利、無比燦爛的未來。他們不願意自己曾經吃過的苦孩子重吃一遍,自己所經曆的人生曲折孩子再經曆一次,自己失落的夢想孩子又一次失落。可是,他們如此深厚、如此強烈的愛,卻未必能夠得到孩子的回應,有時甚至還成了家庭悲劇的根源。
愛孩子當然沒有錯。但愛為何竟成了悲劇的導火線?根本原因就在於不懂孩子,不會愛孩子,家長們習慣於站在自己的角度來要求孩子,整天不停地嘮叨,不斷地抓住孩子的缺點和不足加以指責、抱怨,逼著孩子立刻糾正,造成孩子的壓抑和逆反。
其實,父母培育孩子一如農民種莊稼,隻有遵循莊稼生長的規律,適時澆水施肥,才能獲得豐收。愛孩子的家長,隻有既掌握孩子成長發育的一般規律,又了解自己孩子獨特的個性特點,灑在孩子身上的愛才能得到成功的回報。
尊重孩子是愛孩子的基本原則
在許多成年人的眼中,孩子是年幼無知、缺乏能力、弱小無力、沒有經驗,完全需要成年人保護教育的小東西。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他們過分看重了自己的權利而忽略了孩子的權利,忽略了孩子有著非常複雜、靈敏的感覺係統。科學研究發現,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已具備了靈敏地接受並感知外界信息的能力,他對父母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語氣等都能感覺到,並做出迅速的判斷:你對他是愛還是不愛?是尊重還是不尊重?然後做出相應的反應。如果成人總是把自己對事物的判斷強加給孩子,置孩子的自身需要於不顧,不尊重孩子,完全忽視孩子的權利,那隻能導致孩子越來越激烈的叛逆,造成親子間矛盾越來越激化。因此,成年人,尤其是做父母者一定要認識到,成人之間需要平等和相互尊重,成人與兒童之間也需要平等和相互尊重,成人與兒童盡管知識、能力差異很大,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做父母的並非僅僅是擁有著孩子,更應當尊重孩子。
家長在教育態度上要堅持尊重、信任、理解三條原則,其中尊重孩子是最基本的原則。不管是怎樣的孩子,被尊重是他們與生俱來不可剝奪的權利,孩子成績好也罷,成績差也罷,家長都應當給予尊重、信任和理解。這樣的愛才有力量,才能使孩子心靈得到舒展,才能讓孩子得到努力上進的動力、信心和勇氣。
信任是發現孩子潛能的金鑰匙
教育學、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潛能開發不足10%,每個孩子,哪怕是殘障孩子都具有巨大的發展力。在具有無限可能性的生命麵前,我們家長最重要的就是要對孩子充滿信心,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熱淚地擁抱他、欣賞他,為自己創造的生命而自豪。
大自然是豐富多彩的,生命也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生命潛能、不同的個性品質,做父母者不應該強求孩子必須成為什麼樣的人,而應幫助孩子在自己的實際基礎上發展,因為每個人的成長、成才都隻能建立在自己的長項上。孩子表現自己的潛能的方式、途徑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的潛能恰恰就是表現在我們不認為是才能的才能上。譬如,有個孩子,他的語文不好,數學也很差,又沒有畫畫、唱歌之類的特長,每次開家長會,老師總是半開玩笑地對家長說:“你這孩子隻有打掃衛生能得100分,他不但打掃得幹淨,而且還能把掃帚什麼的歸整得井井有條。”出人意料的是,教育專家卻對家長指出,這個孩子生命的騰飛點就潛藏在能打掃好衛生上!這樣的孩子身上沒有表現出語言、數理邏輯等傳統的智力能力,但卻具有很高的內心智慧,在日益浮躁、急功近利的社會環境,他能踏踏實實、善始善終做好不為人所看重的瑣事,這是一種多麼難能可貴的品性!如果教育者能巧抓時機,將這種好品性激發出來,這個孩子能幹得出色的又何止是掃地?
許多普通的、不為老師看好的孩子,他們的潛能就如上麵那個孩子一樣,表現在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做父母的一定要對他們充滿信心,堅信隻要是生命就能綻開燦爛的花,耐心地幫助孩子挖掘出那閃爍著獨特光芒的潛質,讓它成為打開孩子生命潛能的金鑰匙。
理解,給孩子一個成長的空間
對孩子成長的熱切希望,常常使做父母的用過於苛刻的目光注視著孩子,巴不得他們每分鍾都在進步,容不得他們有一點點缺點和犯一點點錯誤。
的確,人類具有天天學習,天天進步,天天完善的能力。但是,從來也沒有人能一口吃成胖子。孩子的成長同樣需要時間和空間。父母可以每時每刻地關注孩子整體的生命狀態,但大多數時候,對他們的具體表現不妨“視而不見”。因為,孩子身上並不是除了優點就是缺點,他們的表現大多數時候都是處於中間狀態,需要我們關注的優點和缺點大概都不會超過10%。即使遇到了他們不合我們心意的表現,也不要馬上問“你怎麼了”,而是首先問“我怎麼了”——這樣的反思,有助於我們發現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從而找到最佳教育途徑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