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家庭教育首先是人格教育(1 / 2)

張聲遠

家庭教育首先是人格教育。人格教育通俗地說就是培養孩子成為真正的人,就是要孩子“學會做人”。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其報告《學習:內在的財富》中提出教育四大支柱: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而“學會做人”又是建立在前三種學習基礎之上的一種基本進程,是教育和學習的根本目標。不論你的孩子是神童天才,還是在某一方麵有特殊才能或優裕條件,不論你想“養兒防老”還是“望子成龍”,不論你是在給孩子請家教補課,還是在領孩子學鋼琴、學藝術,作為父母都要時刻記住:父母是孩子教育的一條主線,一根主心骨。

任何社會都不會對所出生的嬰兒不加引導而任其自由成長或發展,而都要求把這個生命體轉變為一個能有效參與社會、能為社會所接受的人。家庭在這一過程應負最主要的責任,這在很多法律條文上都是有明確規定的。家庭就是培養孩子成為社會人——一個既獨立又合群的人。“獨立”是指人格的獨立,“合群”是指良好的人際關係。“獨立”是相對於群體來說的,又是離不開群體的,獨立和合群就是人的兩個基本麵,一個具有良好人格的人必須獨立和合群兼容。家庭教育就是這樣一種人格教育。

根據上述對人格教育的理解和眼下家庭教育存在的各種問題,我覺得當前父母在培養孩子良好人格中應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先關注孩子的全麵健康,再關注孩子的“全麵發展”。父母首先應把一個健康的孩子送入社會,這也是社會對父母的最基本要求。過去我們提出過“健康第一”的思想,這對現代家庭仍然是適合的。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健康是才幹的條件、幸福的標誌。馬克思把不健康稱做“生命的自由受到束縛”。陶行知說“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出發點”。這裏講的“全麵健康”,就不隻是身體的、生理的健康,還包括心理的、精神的健康,即人格健康。1981年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生理衛生評定委員會對健康人群進行了大量調查,對健康做出了如下闡明:“健康就是能精力旺盛地、敏捷地、不感覺過分疲勞地從事日常活動,保持樂觀、蓬勃向上及具有應激能力。”現在很多父母雖然也曉得把孩子的健康放到第一位,但由於本身缺乏健康知識,沒有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沒有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因此孩子的全麵健康還是沒有真正落到實處,特別是在考試、作業或其他活動出現幹擾時,父母更難以堅持首先關注孩子的全麵健康。當然學校也應關注並促進學生的健康,但是學校對學生健康的關注,按目前狀況尚難以像家庭那樣個別化和係統化。對於一個正常兒童和青少年,健康主要依靠在家庭和學校幫助下自身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一天的安排、飲食和睡眠、消費和休閑、勞和逸的方式等。目前很多孩子的不健康問題都是由於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隻有孩子能自覺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孩子今後的發展才是一種可持續發展。

第二,先做正直的人,再做有用的人。在當今注重實用和功利的時代,父母考慮孩子學會做人,往往偏重在做有用的人,偏重孩子的知識和技能。其實正直才是“有用”的基礎,誠實也是道德的基礎。“學會做人”先要學會做正直的人。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也是要學做正直的人。古代講“齊家治國”之前,先要“修身”,就是先要修身自己,學會做人,而“修身”之前,先要“正心誠意”。通俗地說,“正心”就是要把良心放端正,“誠意”就是要對善有真誠信服,就是“誠實”。朱熹認為“誠”就是表裏如一,就是表現內在道德與外在行為的一致性。做到這一點應該說是最簡單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困難的。而沒有這一點,其他道德就難以建築上去。“假冒”、“虛偽”都是為了某種目的去討好別人,而不是展露自身的真實,是表裏不一,表勝於裏,是“金玉其外,敗絮其內”。“正直”隻求達到事情本身,“虛偽”追求事情本身以外的東西,因此不正直的東西本身就是無用的。目前學校裏對學生“行為規範”的實施,往往偏重行為表現的檢查評比,學生往往執行那些容易被檢查到的條文,而對於像“誠實”那樣的條文就難以檢查,也就不重視。道德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而是自己要求自己做一個高尚的人。學生隻做容易檢查到的行為規範,而不做檢查不到的行為規範,說明學生學到的不是道德的基本點,而是學到了現在流行的“乖巧做人”。一個法製和法治的社會,沒有基本道德做基礎,是難以維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