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順
每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人成才,為了孩子的成長父母們甘願傾心付出。據有關媒體報道,某市少年宮舉辦招生谘詢會,藝術類的項目最熱,舞蹈、影視表演、朗誦、繪畫、唱歌等學習班都人滿為患,一個6歲的小女孩報了朗誦班,母親還要想方設法給她報繪畫班和唱歌班。父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藝多不壓人”,孩子從小多掌握一些藝術類的知識與技能也是好事。但是,從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過程看,父母不要忽略一個既簡便易行又可以促進孩子發展的環節,這就是讓孩子動手做事。動手做事是孩子成長發展的基礎,也是開發孩子智力、提高審美能力、培養品德的基礎。父母要注意讓孩子在做事中成長,在成長中更好地做事,指導孩子在做事中開智明理,使孩子成人成才。
讓孩子動手做事
做事,就是讓孩子動手解決他生活中自己能解決的事情。這裏強調兩點:一是孩子生活中的、是孩子自身需要的事情;二是孩子親自動手,經過努力可以解決的事情。強調孩子生活的自身需要,這是孩子動手解決問題的內在動力,就是孩子在平時表現出來的“我要”“我自己來”,強調孩子親自動手,就是讓孩子通過自己的付出,通過自己的行為滿足自身的需要,父母不要以自己的行為代替孩子的付出過程和行為過程。比如小孩子要吃飯,是因為餓了。在孩子不會使用筷子和勺子之前,是成年人喂他吃。總有一天我們會發現,當喂孩子飯時,孩子把頭躲開,同時把手伸出來去搶大人手中的筷子或勺子。孩子的動作告訴我們什麼呢?“他要自己吃飯”,但成年人會怎樣說、怎樣做呢?“你要幹什麼呀?”隨後打孩子的手,繼續喂飯。這樣的情景在我們生活中隨時可見。作為智慧型的父母會怎樣說、怎樣做呢?他們從孩子的動作中覺察到孩子的需要,他們會說:“你要自己吃飯,是嗎?”他們要為孩子做好自己吃飯的準備,如準備好不怕摔壞的碗、適合孩子使用的筷子和勺子、適合孩子坐的椅子,等等。當孩子再吃飯時,父母就不喂了,而是讓孩子自己拿著勺子或筷子吃飯。盡管孩子的動作顯得十分笨拙,但每一個動作都是那樣認真,當他把第一勺飯放到嘴裏時,你看孩子的表情是那樣的滿足,他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快樂體驗。
做父母的應該重視孩子這種快樂,幫助孩子獲取這種快樂,而不應該以“過度好心”扼殺孩子的願望。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孩子明確要求或潛在要求自己做的事會從簡單到複雜,越來越多,從自己吃飯、穿衣、穿鞋、剝隻香蕉、削個蘋果,到自己買支筆、洗件衣服、熱瓶牛奶、炒個雞蛋、買張車票,等等。父母不能把今天的子女老是當成昨天的孩子,疏忽子女成長的變化,一切如昨,還是照舊替代孩子做事。一些父母到孩子高中畢業填報高考誌願也要包辦代替,或者勉強孩子填這個報那個,不尊重孩子的興趣和誌向。這種包辦代替危害很大,不但扼殺了孩子的創造性和自信心,而且培養了他們的依賴性,一旦這成了習慣,很容易使我們的孩子喪失前進的動力,喪失競爭能力,乃至喪失在現代社會的生存能力。
研究表明:需要是孩子發展的原動力。任何孩子都有內在的需要,都想親自動手來滿足這種需要。作為智慧型的父母首先要區分孩子的需要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我們要滿足的是孩子的積極需要,克製孩子的消極需要,不是不加區分地滿足孩子的任何需要。其次,當孩子在正確需要驅動下表現出“我要做時”,父母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讚賞,必要時還應創造一定條件使孩子親自動手做事,滿足自身的需要。有個初中二年級男生的自行車腳蹬子壞了,回到家自己拿工具準備修理,母親說:“你會修嗎?修不好倒麻煩了,送自行車修理部吧,花不了多少錢。”這個母親的話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呢?首先是懷疑孩子的能力,其次,通過花錢代替孩子的能力。很多孩子的積極需要在母親這樣的隨意問話中被抑製了。將來一旦孩子不會做這件事情,母親又會說:“這點小事都不會做,真笨。”孩子的感覺是“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最後什麼都不想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