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在做事中動腦增智
開智,是指開發孩子的智力。我們強調的是:孩子在動手做事情的過程中,手的動作是在腦的活動支配下進行的,是孩子的觀察能力、注意能力、記憶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言語能力等的綜合運用過程。同時,手的動作又刺激腦的活動支配能力,促進觀察、注意、記憶、想象、思維、言語等能力的發展,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心靈手巧”。心靈手巧是孩子在做事情的過程中達到統一,做事情是開發孩子智力的基礎,智力的發展又可以提高孩子做事情的質量。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為了讓孩子專心學習,什麼事都不讓孩子幫忙做,讓孩子有盡可能多的時間去學習。下班回到家,如果看到上學的孩子在玩,有的父母不由自主地就要說:“作業寫完了嗎?”有個上初中一年級的學生說:“媽媽掛在嘴邊的總是學習學習,作業作業,除此之外沒有別的。”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關注孩子的學習不錯,但是,隻關注孩子的作業就片麵了,就容易使事物走向反麵,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類似金華殺母案的悲劇就是明證。許多家教的失誤,都是因為父母對孩子成天嘮嘮叨叨,就是作業、作業、成績、成績,自己說膩了,把孩子的心說毛了,結果,好心得不到理解,甚至帶來惡果。孩子的思想和追求是豐富多彩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孩子是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成長、成熟。學習書本知識隻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是孩子學校生活的主要內容。回到家裏,孩子需要豐富的家庭生活,需要有回到家裏的感覺,應和成年人一樣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特別是讓孩子幹使用手指的細活,通過幹活獲得鍛煉,通過鍛煉過程,體會從失敗走向成功,獲得歡樂。這種鍛煉對孩子也是一個重要的智力開發。例如,父母在廚房做飯,可以讓孩子剝圓白菜、洋蔥皮,這自然要動用手指,這種細微的手指運動可以刺激大腦。可以說手是頭的一部分,手的神經與大腦中樞神經直接相連,手可以稱為大腦活動的“晴雨表”,正如有人說“手是第二大腦”那樣,最具象征性地表明頭腦發達的正是手。孩子手的活動越靈活,其頭腦的活動越靈活,可以說對手的刺激就是對頭腦的刺激,動手是日常生活中的“腦頭體操”。許多貧窮的孩子的學校教育不正常,卻很聰明,就是因為他們勞動的機會多,動手的機會多,對頭腦也是一種很好的開發。
無論孩子動手做什麼事情,第一體驗可能不是成功,而是失敗。這時有的父母就要斥責孩子:“你怎麼這麼笨?”“還不如我自己幹呢。”而智慧型的父母會鼓勵孩子:“找找沒有成功的原因,再仔細地想一想。”當孩子想做卻又不知從何處下手時,父母給予必要的具體指導。當孩子經過仔細思考可以自己動手解決事情,父母可以用鼓勵、欣賞的目光看著孩子。我曾經看到這樣一個場麵:一個三歲的孩子在屋子裏玩,過了一會兒,孩子可能有些餓了,看見桌上放著餅幹筒,於是,他站起來伸出手夠餅幹筒,因為桌子高沒有夠著,孩子站在那裏左看右看,看見桌子右邊有一個塑料臉盆,孩子把臉盆拿過來放到桌子下,自己站到盆裏麵伸出手夠餅幹筒,還是沒有夠到。他從盆裏出來,站在那裏想了想,伸手把臉盆翻過來,使臉盆的底朝上,自己站上去夠餅幹筒,一伸手夠著了,坐在地上吃起來。孩子的行為過程留給我們很多思考,假如父母在孩子的身邊,他們會做什麼呢?把餅幹筒遞給孩子。父母的這個行為代替了孩子的什麼過程呢?代替了孩子的智力發展過程。所以,我們不僅提倡讓孩子動手做事,還提倡讓孩子在做事中動腦,發展智力,培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