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向孩子學習,孩子會成長得更好(3 / 3)

對於家庭教育而言,向孩子學習的意義在於——

能夠使父母從為長為師、俯視孩子的位置走下來,平等民主地麵對孩子,以客觀的眼光去發現孩子的智慧。當我們不再自以為是,安於為長為師的地位,不再總是板著麵孔訓斥孩子“你懂什麼”“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時,我們才能用發現的眼光去捕捉孩子身上的每一個閃光點,看清孩子不可低估的自我觀察與學習能力,認識到孩子巨大的潛能,才會承認並讚歎孩子的思路是那樣開闊,對事物有著那樣驚人的理解與洞察力,有時他們的確擁有比我們成年人高明得多的見解。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毫不吝惜地去讚賞孩子的優點和長處,使敏感的孩子在肯定中得到激勵,在尊重中獲得信心。

能夠使家長下工夫去了解孩子,理解孩子,認識孩子,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把握其思維方式、情感表述,在親子間建立起夥伴式的溝通交流關係,有效避免相互因認識方法、價值觀念等不同而引發的對立、衝突。在對新知識、新文化的學習和共同探討中,家長以自己人生經曆中所積累的寶貴的經驗、教訓給孩子提供參照、參考,以較穩定的價值觀去影響孩子的情感和品質,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能夠幫助孩子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現代社會是知識社會,即學習社會,學習將是一個終身的過程。成年人和孩子隻是處在個體成長的不同階段。正如一位母親所說:“孩子還小,在他們身上有著許多不可避免的缺點和錯誤,我們為人父母有責任去啟發和教育他們,但是,做家長的也沒必要為了教育孩子,在孩子麵前努力扮演聖人和完人的角色。我們不是完人更不是聖人,我們隻是一個長成大人的普通人,和沒長大的孩子相比,我們做人要世故圓滑得多,不怎麼樣的地方更多。”家長不端架子,不刻意掩飾自己的不足,不恥下問,不僅可以贏得孩子的尊重,而且可以在潛移默化中為孩子樹立好學上進的榜樣,促進孩子端正學習態度。

能夠賦予孩子自信和力量。每個生命都有表現自己能力的強烈欲望。在孩子眼裏,成人曾經是巨大的、萬能的,孩子的成長從特定的角度來說,就是一個力圖盡快擁有能力戰勝自己的微小和不足、在大人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過程。一向處於被幫助、被指導地位的孩子,一旦發現自己也有能力給父母以幫助指導,並得到父母的積極肯定,必將受到極大地鼓舞,在感受自己的力量、為自己的能力所自豪的同時,學習的熱情更會空前高漲。

當然,坦白地說,要長輩們承認自己不如孩子,心甘情願地向孩子們學習或接受他們的“反哺”,確實是一件有些難堪的事。尤其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砸爛舊的教育製度”、“鬥私批修”、“上山下鄉”……這一係列連續不斷的政治運動耗費了我們的青春年華,疲憊了我們的身心,也掏空了我們的大腦,退化了我們的智商。而我們的孩子今天麵臨的則是衛星或閉路電視、電子計算機和互聯網,3歲背唐詩,10歲學英語,13歲學高等數學……僅僅20年的光景,血脈相連的親子兩代在成長的歲月裏麵臨的竟是有著如此天壤之別的社會和文化環境。這種差別怎能不使我們在驚歎孩子們的幸福的同時,也感慨世事滄桑和自己的人生;怎能不使我們在驚歎孩子們的聰明能幹的同時,不自覺地維護起內心世界的一些自尊。

但是,情感和自尊不能掩飾放在我們眼前的事實,以往的苦難也不能成為原諒我們今天落後的借口。我想,我們這一代人最大的不幸在於我們以吞壓縮餅幹的方式體驗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但我們最大的幸運其實也正在於此。這種前所未有的體驗,應該養成我們寵辱不驚的品格。因此,從這樣的意義上說,由我們這一代人自己喊出“向孩子學習”的口號,恰恰是我們不甘落伍的心靈寫照。我想,如果我們這一代人真正能夠做到這一點,不僅能夠填平兩代人之間的鴻溝,而且在孩子們的心目中,我們終究會樹立起一塊人格的豐碑。

(作者係南京大學社會學係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