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向孩子學習,孩子會成長得更好(2 / 3)

“文化反哺”已成為社會生活中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在我們進行的社會訪談中,幾乎所有的被訪問者都認為在現代社會包括在自己的家裏,父母向孩子學習或孩子“指點”父母已經成為十分普遍的現象。不僅文化程度低的父母承認在許多方麵不如自己的子女,就是那些文化程度較高的父母也一致肯定了向孩子學習的現實性和必要性。

可以說,今天青少年對父輩的影響是全方位的。

如在涉及事物的好壞、對錯判斷的價值觀方麵,父母也受到孩子的影響,盡管這種影響比較其他方麵而言可能要小一些。

如孩子對社會和人生的理解、對消費和金錢的看法以及審美和生活情趣都開始影響到父母,使後者的生活態度在無形中發生了明顯可見的變化。

又如父母在消費、休閑、社交等日常行為方麵受到孩子的影響更是一種普遍的現象,而且受影響的領域也十分廣泛。我們發現,年輕一代現在向父輩提供的日常生活知識包括醫學保健、家庭烹飪(尤其是各種新食品)、交通法規以及後麵還要論及的電器使用方法,在移民家庭還涉及道路信息、商業網點、差旅常識等。有意思的是,今天的父母一方麵在抱怨子女尤其是獨生子女生活能力差,另一方麵也感到自己在這個充滿變化的社會中生活得越來越難以招架,而被自己抱怨的孩子倒是得心應手。

最突出的是,在對新器物的使用和對新潮流的了解上,父母接受孩子的“指點”幾乎是無條件的。如果說在價值觀、生活態度或是在日常行為方麵父母對來自子女的影響或“文化反哺”還多多少少有選擇、抵製及反駁的可能的話,那麼他們在新器物的使用及包括明星在內的新潮流的了解方麵則幾乎沒有“發言”的餘地。對這些領域你要麼不關心,要關心就隻有聽孩子的“指點”,他們是今天這個新物品、新偶像層出不窮的消費主義時代的弄潮兒。

對父母們來說,電子計算機是他們人生的“滑鐵盧”。有位父親是社會學教授,對各種社會問題都有精辟的見解,但麵對家中的計算機軟件的不斷升級卻常常一籌莫展:“輸入軟件換了好幾次,每換一次,我就對兒子發一次火,好不容易學會的又都改變了。然後要他重新教一遍。說實在的,新換的也確實不錯,我隻是擔心,什麼時候他又要換。”同這位社會學教授相比,另外一位年輕的美學教授,計算機知識在同代人裏算是不錯的,會用電腦來寫文章、排版、打印、上因特網、發電子郵件,但即使如此,遇到安裝軟件、文件下載、網頁製作或遠程登錄時,在兒子麵前隻能甘拜下風:“不如兒子的不是我一個人,你看係裏為教師配電腦,哪家不是兒子開‘配置單’來決定中央處理器、光驅、調製解調器的型號以及內存和硬盤的大小。”確實,在電腦麵前,說難聽一點,父母的作用常常如一位父親所說:“他們(指子女)說配什麼就配什麼,我們隻負責掏錢。”

除了電子計算機以外,在VCD、音響、尋呼機、移動電話、傳真機、掃描儀甚至微波爐、空調、電視機、錄音機等各式各樣的新器物麵前,父母的知識以及動手能力都大大落後於自己的子女。從“依賴”兒子的親身體驗中,一位大學教授感到了憂慮。一種和社會上的通常觀點相反的憂慮。他以為,現在要擔心的倒不完全是子女的獨立性問題,而是對子女的依賴所導致的父母生活能力的下降問題。“試想想,如果有一天子女因工作、出差或出國離開了我們,我們也許不知道怎樣聽音響,怎樣選電視節目,怎樣開微波爐,怎樣使用空調的定時裝置,怎樣辦理人身保險,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病應該去看哪個科室,更不用說發電子郵件,上網,開車去會老朋友……”

向孩子學習有助於我們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有位孩子當著自己的父母說:“我覺得我們這一代好奇心強,願意接觸新事物,但爸爸媽媽對什麼都沒有激情,從來不願做深入思考。”他的觀點代表了相當一部分孩子的看法,在他們眼裏,父母是教育子女要好學上進而自己卻往往是得過且過的一代。孩子客觀而率直的批評警醒我們,如果我們不堅持學習,不但有被時代淘汰的危險,而且還會喪失教育、引導孩子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