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濁陰自退矣。
黃連阿膠湯
黃連(四兩) 黃芩(一兩) 芍藥(二兩) 阿膠(三兩) 雞子黃(二枚生用)上四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此真陰為邪熱煎熬。故以育陰清熱為治。芩連瀉熱也。膠黃養陰也。再佐以芍藥斂陰複液。則熱清而煩自除。
按此條之不得臥。乃熱傷陰而心腎不交也。雞子黃入心。阿膠入腎。病本少陰。自宜心腎同治。
桃花湯
赤石脂(一升一半全用一半篩末) 幹薑(一兩) 粳米(一升)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納赤石脂末。方寸匕。溫服七合。日三服。若一服愈。餘勿服。
少陰便膿血。是感君火熱化。奔迫太過。閉藏失職。關閘盡撤。不急治則亡陰。故取石脂幹薑之辛澀。以散邪固脫。加梗米以益中虛。先使中氣不下墜。而複以一半石脂末調服。俾粘著大腸。攔截穀道。方以桃花名者。非特色相似。亦取 穀春回之意也。
半夏散(並湯)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內散兩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按少陰咽痛。大都上熱下寒。不宜寒涼直折。本方用半夏開痰。桂枝散邪。複甘草以緩其急。使無劫液之虞。能咽者用散。不能咽者用湯。須令小冷。少少咽之。此病在上者。但治其上。不欲其犯及中下也。
豬膚湯
豬膚(一斤)上一味。以水一鬥。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溫分六服。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按下利咽痛。有陰盛而陽格於上者。治以驅陰複陽。若通脈四逆加桔梗是也。有陰虛而液不上蒸者。治宜育陰複液。若本方豬膚湯是也。
腎液既從下溜而不上蒸。則陰火充斥。因致煩滿。故以豬膚滋腎髒之液。而緩以白蜜白粉。留戀中焦。輸精布液。以解其上征下奪之危。
喻嘉言曰。豬膚與用黑驢皮之意頗同。若以 豬皮外毛根薄膚。則 劣無力。且與熬香之說不符。但用外皮。去其內層之肥白為是。
甘草湯
甘草(二兩)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按咽痛而不下利。得病隻二三日。是邪熱客於少陰之標也。少陰咽痛。總不宜苦寒。直折。故但取甘草之甘。以緩腎急而製火邪也。
桔梗湯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與甘草湯不瘥。既得甘緩之力。而經氣尚阻而不通。仍用本方加桔梗一兩。載藥上浮。成開邪利咽之功。
苦酒湯
半夏(十四枚) 雞子(一枚去黃)上二味。納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
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劑。
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諦實咽痛之屬少陰病。始而痛者。繼且咽中傷生瘡矣。不能語言聲不出。則陰火沸騰。並舌本亦強矣。半夏雞子。消痰利咽。二味並用。俾半夏無燥液劫津之慮。雞子得通聲利竅之功。而消腫斂瘡。更有藉於苦酒之斂降。其煎法服法。總使其逗遛病所。妙義天開。真令人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