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3 / 3)

烏梅丸

烏梅(三百個) 人參(六兩) 當歸(四兩) 黃連(一斤) 黃柏(六兩) 蜀椒(四兩炒去汁) 桂枝(六兩) 幹薑(十兩) 附子(八兩炮) 細辛(六兩)上十味。各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浸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納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經雲。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

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複時煩者。此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複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按此方主治蛔厥。其妙處全在米飯和蜜。先誘蛔喜。及蛔得之。而烏梅及醋之酸。椒薑桂附及細辛之辛。黃柏黃連之苦。則蛔不堪而伏矣。但厥後氣血不免擾亂。故加人參當歸奠安氣血。此方雖寒熱錯雜。但溫藏之力居多。又得烏梅之酸澀以固脫。故又主久利。

白頭翁湯

白頭翁(二兩) 黃連 黃柏 秦皮(各三兩)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

按此方寒以勝熱。苦以堅陰。用治熱利下重欲飲水者。蓋下重則熱邪奔迫。欲飲水則津液為熱所傷矣。或通或澀。皆所不宜。但清其熱而利自止。

竹葉石膏湯

竹葉(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人參(三兩) 麥冬(一升去心) 甘草(二兩炙) 粳米(半升)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納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按此係肺胃之津液。因病熱而受傷。故主此方。滋養肺胃。以複陰氣而清餘熱。石膏竹葉之辛涼。得人參麥冬甘草粳米以相輔。便為益胃生津之品。因氣逆欲吐。微加半夏。以平逆氣。此愈得調理之法。其靈警有如此者。

牡蠣澤瀉湯

牡蠣(熬) 澤瀉 蜀漆(洗盡腥) 栝蔞根 葶藶子(熬) 海藻(洗去鹽) 商陸根(熬)以上各等分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入臼中杵之。白飲和方寸匕。小便處。止後服。

大病瘥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按大病瘥後。津液已傷。而從腰以下有水氣。是水蓄於陰分也。水蓄陰分。非鹹不降。故以牡蠣澤瀉海藻鹹寒之性。入陰軟堅。而加蜀漆以通經隧。葶藶商陸以逐水邪。複以栝蔞根。於潤下導滯之中。回護津液。為散服者。

亦以病後當從緩治也。

燒散

上取婦人中 近隱處。剪燒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即愈。

婦人病。取男子 當燒灰。

經雲。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裏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衝胸。

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此方主之。按大病新瘥。餘邪未盡。強合陰陽。二氣交感。互易為病。推其病本。感從前陰而入。仍當導其邪。使驅從前陰而出。故必小便利而始愈。方中單用燒 一味。取其氣之所感。以類相從。古所傳禁方。有令人不可思議者。大率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