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1 / 3)

甘草(四兩炙) 幹薑(二兩炮)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按此方係因誤用桂枝。陽越於上。致有厥逆咽中幹。煩躁吐逆譫語諸變。特出此複陽救逆之法。觀方中甘草倍幹薑。專任其甘緩之性。特微加幹薑為向導。引陽還返於下。並非資幹薑之辛熱以複陽也。用者須識此意。

芍藥甘草湯

芍藥(四兩) 甘草(四兩炙)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按陽越於上。既用甘草幹薑湯以複其陽。而攣急未解。明是津液不榮經脈。但以芍藥甘草和之。而腳即伸。亦正所以救桂枝之逆也。此法試之頗驗。不可以其平易而忽之。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麻黃(二兩去節) 赤小豆(一升) 連軺(二兩)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薑(二兩切)生梓白皮(一升) 甘草(一兩炙) 大棗(十二枚)上八味。以潦水一鬥。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傷寒瘀熱在裏。身必發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按瘀熱在裏。則傷寒之表邪。亦瘀而不行。內外合邪。因致發黃。治亦當內外並解。傷寒解外。仍不離麻黃杏仁甘草之成法。熱瘀則不宜桂枝而改用連軺。以散在經之熱。更用赤小豆梓白皮以清在裏之熱。而複以薑棗和之。

以其發黃從傷寒而來。猶兼半表。亦麻黃湯之變製也。

茵陳蒿湯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擘) 大黃(三兩)上三味。以水一鬥。先煮茵陳。減六升。納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盒飯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裏。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按發黃證若小便自利而發黃者。屬蓄血。小便不利而發黃者。

屬瘀熱。小便不利而至渴欲飲水。濕從火化也。腹微滿熱瘀不行也。茵陳利濕。山梔降熱。

大黃行瘀。導在裏之濕熱。從小便而解。而身黃自除。

麻黃升麻湯

麻黃(二兩半去節) 升麻(一兩一分) 當歸(一兩一分) 知母 黃芩 葳蕤(各十八銖)白術 石膏 幹薑 芍藥 天冬(去心) 桂枝 茯苓 甘草(各六銖炙)上十四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鬥米頃。令盡。汗出愈。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下重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按此條傷寒六七日。陰液已傷也。複經大下。陽津重竭也。下後陽氣陷入陰中。而陰氣亦複衰竭。故寸脈沉而遲。陽氣既已下陷。將隨下利而亡。故下部脈不至。以致咽喉不利唾膿血。手足厥逆。泄利不止。種種見證。皆因陽去入陰。上征下奪。最為危候。故稱難治。本方用一派甘寒清熱之藥。不嫌重複。獨任麻黃升麻二味。從陰分提出陽氣。複以桂枝幹薑佐諸陰藥化氣生津。蓋熱不清則津不複。陽不升則津不固。錯雜之邪。以錯雜之藥解之。先聖立方之精如此。

吳茱萸湯

吳茱萸(一升洗) 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此本溫胃之方。而亦以通治厥少二陰吐利垂絕之證。蓋陽明居中土。食穀欲嘔。土受木克。

胃氣垂敗。按吳萸本厥陰藥。茲以人參甘草大棗。奠安中土。而主吳萸溫中散寒。以泄土中之木。則嘔吐而穀可納。至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此因上下交征。胃氣隨吐利而將敗。而厥陰更得侮其所不勝。病本在腎。病機在肺。而主治則在胃。得此劑補火生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