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1 / 3)

桂枝(四兩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生薑(三兩切) 甘草(三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煩疼。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按身體煩疼。不能自轉側。固屬風濕相搏之候。然風濕相搏。有屬濕溫。有屬寒濕。

於何辨之。蓋以證言。則嘔而渴者屬溫。不嘔不渴者屬寒。以脈言。則實而數者屬溫。虛浮而澀者屬寒。諦實此證此脈。便可主以桂枝附子湯而無疑也。

徐靈胎曰。此即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但彼桂枝用三兩。附子用一枚。以治下後脈促胸滿之證。此桂枝加一兩。附子加二枚。以治風濕相搏身疼脈浮澀之證。一方而治病迥殊。方名亦異。分兩之不可忽如此。義亦精矣。後人何得以古方輕於加減也。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湯

白術(四兩)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三枚炮)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初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複服之。三服盡。其人如冒狀。勿怪。此以附術並走皮內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法當加桂四兩。

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當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虛弱家及產婦。宜減服之。

按前證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小便自利。無取桂枝開膀胱而化氣。恐滲泄太過。重虛津液也。大便硬反用白術者。以白術能益脾而輸精也。當察二便以與前方相出入。

附術並走皮內逐水氣。未得除之。先其人身如痹。繼複如冒狀。亦險絕矣。險而穩。此其立方之所以聖也。藉非胸有把握。安能任用附子至三枚之多。而履險如夷哉。

四逆湯

甘草(二兩炙) 幹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幹薑三兩。

四逆者。手足厥冷也。方以四逆名。用治三陰經吐利厥逆之寒證也。幹薑溫中散寒。生附驅陰複陽。二味合用。乃能徹上徹下。開辟群陰。而挽垂絕之陽。複以甘草者。正取其甘緩留中。製雄銳之師。迅奏膚功。迎陽複辟。此三陰經中之第一方也。

經雲。脈浮而遲。表熱裏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蓋下利清穀。裏證已急。急當救裏。若複瞻顧表熱。恐陽隨下利而亡矣。此表裏緩急先後之界。失治即駟馬難追。急當著眼。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夫自利不皆屬寒。自利不渴。則寒證可知。雖未至手足厥逆。而溫中散寒。當防於未然矣。此太陰用四逆之大法。

少陰病脈沉者。沉為在裏。急當救裏。若欲吐而膈上有寒飲幹嘔者。益屬陰邪上逆之象。尤當從事於此湯之急溫。此少陰用四逆之大法。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厥有寒有熱。凡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則屬虛寒可知。皆主是湯。此厥陰宜四逆之大法。

又經雲。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按此二條。乃寒邪直中三陰而成霍亂之證。汗出惡寒。手足厥冷。下利清穀。脈微欲絕。若不急溫。瞬有轉筋入腹之變。

此三陰通用四逆之大法。

四逆證具。若無脈沉微惡寒等陰象。雖下利而並非清穀。反下重者。既屬轉經之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