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四逆湯
茯苓(六兩) 人參(一兩) 甘草(二兩) 幹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按未經汗下而煩躁屬陽盛。既經汗下後而煩躁屬陽虛。且汗下之後。津液告竭。故於四逆湯中。加茯苓以安下。人參以補虛也。
四逆散
柴胡 枳實(炙) 甘草(炙) 芍藥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加減法。咳者。加五味子幹薑各五分。並主下。身體疼。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此湯主之。沉為在裏。隻宜溫裏。此全以脈沉為辨。又雲。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此湯主之。此又以口中和為辨。口中和而背惡寒。則非陽邪怫鬱之惡寒。乃可主以此湯而無疑。
此少陰病溫經散寒正治之法。主附子之雄烈。下消腎中之水寒。上資君主之熱化。人參助陽。芍藥和陰。茯苓利竅以逐水。白術燥濕以燠土。並力溫托。絕不加入一毫升散之藥。但使元陽得振而病自解。
柯韻伯曰。此與真武湯似同而實異。倍術附。去生薑。加人參。是溫補以壯元陽。真武湯還是溫散而利胃水也。此辨明真武附子。界限卻清。
甘草附子湯
甘草(二兩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白術(二兩) 桂枝(四兩去皮)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複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始。
經雲。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
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按此段形容風濕相搏之病狀最著。濕壅於經。故身腫痛劇而小便不利。風淫於衛。故汗出短氣而惡風不欲去衣。附子白術。宣太陰以驅濕。甘草桂枝。通太陽以散風。凡風濕證大發其汗。病必不解。此方亦是不欲發汗之意。當取微汗為佳。
赤石脂禹餘糧湯
赤石脂(一斤碎) 禹餘糧(一斤碎)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複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
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糧湯主之。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按此段經文。本已自解明白。利在下焦。關閘盡撤。急當固下焦之脫。石脂餘糧固澀之品。性皆重墜。直走下焦。攔截穀道。修其關閘。此以土勝水之法。若複利不止。則又當通支河水道。以殺其下奔之勢。而關閘始得完固。
炙甘草湯
甘草(四兩炙) 生薑(二兩切) 桂枝(三兩去皮) 麥冬(半斤去心) 麻子仁(半斤) 人參(二兩) 阿膠(二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生地黃(一斤)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煎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銷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複脈湯。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炙甘草湯主之。按脈結代而心動悸。則心悸非水飲搏結之心悸。而為中氣虛餒之心悸矣。經衣冠文物以結陰代陰。昭揭病因。證津液衰竭。陰氣不交於陽。已可概見。君以炙甘草。坐鎮中州。而生地麥冬麻仁大棗人參阿膠之屬。一派甘寒之藥。滋陰複液。但陰無陽則不能化氣。故複以桂枝生薑。宣陽化陰。更以清酒通經隧。則脈複而悸自安矣。
甘草幹薑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