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陷胸湯。由胸膈直達腸胃。亟從下奪。不用一藥監製。此最猛劣之劑。故曰大。經雲。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 。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按動數變遲三十六字。形容結胸之狀如繪。蓋動數為欲傳之脈。遲則不能複傳。陽邪因誤下而內陷。而裏飲複與之相格。心下因硬。膈間拒痛。本方雖用硝黃。而關鍵全在甘遂末一味。使下陷之陽邪。上格之水邪。
俱從膈間分解。而硝黃始得成其下奪之功。若不用甘遂。便屬承氣法。不成陷胸湯矣。
又經雲。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裏。複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若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膈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觀此條雲。水結胸脅。而仍主此者。則全資甘遂逐水之功也。
大陷胸丸
大黃(半斤去皮) 葶藶(半斤熬) 芒硝(半斤) 杏仁(半斤去皮尖熬黑)上四味。搗篩二味。納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禁如藥法。
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按結胸而至於項強。則胸結十分緊迫。
濁邪布滿胸中。升而上阻。津液不行。筋脈失養。故如柔痙狀。邪踞於上。法當峻下。但湯劑直趨下焦。必變湯為丸。煮而連滓服之。使其逗遛病所。自上而下。方能與邪相當。而結自解。
喻嘉言曰。方中用大黃甘遂芒硝。可謂峻矣。乃更加葶藶杏仁。以射肺邪而上行其急。
煮時又倍加白蜜令留戀而潤導之。而下行其緩。必識此意。方知用法之妙。
小陷胸丸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洗) 栝蔞實(大者一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又浮滑。視大結胸證從心上至少腹痛不可近者有間矣。邪入未深。故本方黃連清熱。蔞半散結。但開中焦之熱結。勿犯下焦。故曰小。
大陷胸證。痛不可近。小陷胸證。按之則痛。大陷胸證。痛連心上。小陷胸證。正在心下。同一陷胸。證隔天淵。不能通用。
白散
桔梗 貝母(各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上三味為末。納巴豆。更於臼中杵。以白飲和服。強人服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
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若以水之洗之。益令熱卻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此為寒實結胸立法。以其胸之結也。用桔梗貝母以開結。以其寒之實也。用巴豆以攻寒。與大小結胸不同法。必審無大熱者方可用。
寒實結胸。恰從何辨其為寒實。而可任此方之猛峻耶。蓋本衣冠文物言病發於陽。以冷水灌之之。其熱被卻不得去。太陽寒水之氣。複與外寒相格。因成寒實之證。故可主以此湯無疑也。
經言寒實結胸無大熱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夫小陷胸之黃連。與此方之巴豆。
寒熱天淵。何堪通用。想三物小陷胸湯。即屬白散之藥味。但有為湯為散之不同。此說亦是。
麻仁丸
麻子仁(二升) 芍藥 枳實(各半斤擘) 大黃(去皮) 濃樸(去皮) 杏仁(各一斤去皮尖熬別研作脂)上六味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利為度。趺陽脈浮而澀。
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按經言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此與攻胃實不同。故用芍藥以益陰。麻杏以潤燥。而大黃濃樸分兩皆從輕減。服止十丸。以次漸加。皆示不欲遽下之意。
蜜煎導法方
蜜七合。一味納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並手撚作挺。
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硬。以納穀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按汗出矢硬。何殊陽明內實之證。但小便自利。則津液內竭。慎不可攻矣。一切下劑。
皆在禁例。誤投之則重虛其津液。故宜蜜煎導而通之。不從內治而從外治。但使硬矢得下。仍無傷於胃氣也。
豬膽導法
大豬膽一枚。瀉汁。和醋少許。以灌穀道中。如一食頃。當大便出。此與蜜煎導方同義。但蜜煎導借其熱勢以行津液。此則於導滯之中。